1.道理转瞬即忘,好习惯却受益终身
前不久的一天我和一个同事去她家里拿东西,让我意外的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她家里非常凌乱,孩子的玩具扔的乱七八糟到处都是。同事一进门就质问孩子:“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吗?”小朋友就像没有听见一样跑来跑去,完全不顾大人脸上的尴尬。
正当我们说着话时,同事的老公回来了,进门时把鞋柜里的拖鞋拿出来直着身子往地板上一扔,发出非常刺耳的一声“啪”。
同事向我诉苦,“这孩子,道理讲了一千遍,不催着永远不知道写作业。”
此刻的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不要急着只给孩子讲道理,先试着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吧。
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学校的班主任是一名年近五十的老教师,在一次家长会中,老师用照片和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入学半年的变化。
照片里展示的不是孩子们的作业,也不是孩子们小测试的成绩,而是孩子们整理书桌、排队等待、合作游戏以及参加文艺活动的瞬间。
老师告诉家长,低年级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比一味追求成绩更重要。老师曾带过十几届学生,长大后能够全面发展的孩子大多数都在低年级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一个能够自己动手根据书本的不同种类而分类整理书包的孩子,在将来的有序解决问题方面可能就会更胜一筹;一个能够排好队耐心等待他人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是一个理智稳重有韧性的人。
萨克雷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对于孩子来说,大人苦口婆心讲的那些道理远远不如一部动画片,一个新玩具,一只冰激凌有吸引力。道理如果不能入耳入心转瞬即忘,而习惯则是可以贯穿他一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2.习惯的力量足以改变人生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现在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您认为是从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或者哪些人那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说:“我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父亲。”
记者愣住了,接着又问:“那您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您的父亲又帮助过您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我在幼儿园学到了要把自己的东西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对不拿;所有的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如果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吃过午饭后要休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而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诫我,我能抓住的除了时间和知识,再也没有别的。总的来说,我学的所有东西就是这些。”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其实正在悄悄改变孩子的方方面面。分享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合作,整理玩具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做事,做错事要道歉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反思,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思考。
著名的“铁娘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被这样问道:“您的工作如此繁忙,究竟是如何做到从容不迫的?”撒切尔回答:“秘诀在于我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了,当习惯成自然,我就不觉得它们是负担。”
那些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动力。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诗词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锦心绣口,让人钦佩不已。在受访时她曾说,小时候父母在家没事就喜欢看书,父亲要求她在课外书里但凡看到成语、诗词都要抄在小纸片上,贴在小书桌上,回家还要检查。自己多年来始终保持睡前阅读一小时的习惯,而且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从不带进卧室。
正如孔子所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幼年时代培养的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长大后也许已经记不清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但是经常阅读的习惯、定期锻炼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发光发热,让成功的道路走得更加顺畅一些。
3.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好的习惯让孩子从容不迫、勤于思考;坏的习惯则有可能让孩子应接不暇、错误百出。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了克服坏习惯的本质。
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
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来发现,这片草地长出了成片的粮食,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弟子们这才明白最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粮食。
用粮食根除杂草,就像我们培养孩子,用好习惯赶走坏习惯,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仅仅通过讲一番道理,或者打骂批评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家人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上曾有一张两对母子(女)坐地铁时的照片,引起了网友热烈的谈论。照片中左边的妈妈在地铁上看书,孩子也自然地捧着书在看;右边的妈妈拿着手机在看,身旁的孩子也同样探着头跟着妈妈一起看。
有一回我在操场看见两位家长带着各自的孩子在玩,无意中听见两个小朋友的聊天。其中一个小朋友一边拍球一边说,“我爸爸最喜欢打篮球,我也喜欢。你爸爸喜欢什么呀?”另一个小朋友特别天真大声地说:“我爸爸最喜欢睡觉。”旁边的爸爸听后露出无比尴尬的神情。
孩子的行为就像镜子,照出了父母的日常行为。一对有着好习惯的父母,孩子也会模仿参照,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些好习惯,培养了良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相反,一对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家长,势必给孩子造成了难以纠正的坏习惯。
我的那位同事,爸爸在进门时将鞋子随手一丢的习惯也同样传染给了孩子,让他对于随处乱扔玩具不以为然。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写过女儿钱媛在她和钱钟书的影响下小小年纪就爱上读书的经历。
“她看到我们看书,就来抢我们的书。我们为她买一只高凳,买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自小书大,没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里,前面摊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我们的样,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
父母终日读书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孩子在婴童时期就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那些学会了饭后收拾碗,自己洗袜子,下楼倒垃圾的孩子拥有了比其他孩子更早的独立能力和应对能力;那些善于观察、热爱阅读、今日事今日毕的孩子,拥有了比其他孩子更持久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些早睡早起、坚持锻炼、不挑食不偏食的孩子,拥有了比其他孩子更强健的体魄。
陶行知说:“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下适当基础。”
所有的好习惯,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积极培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我们早期花费一公斤的气力就可以让孩子拥有好习惯,如果错过则需要花费一吨的气力去纠正。
希望每对父母养孩子吃过的苦,换来的都是孩子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