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听高晓松的《晓说》,又名“晓年鉴”。他从1969年,他出生的时候说起,说说那时候他家里发生了什么,周围发生了什么,中国有什么大事,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听的时候,我在从嘉定回家的路上,公交转地铁再转一趟轻轨,有很大一段路程都是在地面上的。阳光很好,天也不冷。
说到1970年时,刚出生不久的他,被送到上海爷爷奶奶家抚养,居然是在四川北路,虹口区的,听完一大段他的讲述后,我又刚好是在轻轨上路过了这一带,似乎跟着他的脚步穿越到1970年的上海。我觉得很有趣,他还提到鲁迅公园,也是离我几分钟的路程,真的有一种穿越时空,能够交汇的感觉。
在这阳光灿烂的回家途中,听高晓松的声音,感悟,我没有看过世界,他在带我看世界。他很会说故事,相比那个年代世界上或者中国发生的大事,我更愿意听他说自己家人的那些亲情小故事。比如:他妹妹最后考了一个清华的博士,为什么呢?就为了能和全家人一起参加清华的校庆。高晓松本人,他的爸爸妈妈,他的舅舅,他的姑,表姑,表姐,全部都是清华的,虽然他出生的时候真的很贫穷,但他真的是一个知识文化人呀,他妈妈当年是清华的校花,而且还是颜控,可见他爸爸也一定非常好。他真的是没遗传好基因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样温暖的冬日阳光下,听到他的并不寒冷的故事,却有一些瑟瑟发抖,我感觉我真的没有触摸过、没有绽放过我的这个生命,没有触摸过这个世界,甚至没有好好的审视过我所过的人生。我的人生啊。
我在想,我能从1975年起,跟他一样的,开启这样的回忆反思录吗?
今天又听了两集,依然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专门换上跑鞋出门走了一圈,只是为了在阳光下听他的温暖故事。
1971年他的妹妹出生了,小他不到两岁。1972年由于尼克松访华这样的大事件,他的外公又被调回清华大学了。他们家相当于因为这件事,提早获得了平反。这两集中,就讲到他在北京,那个小院里的邻居们都是多么厉害的大家:梁思成,林徽因,等等。(其他人说了我没记住,因为不知道。)还说了很多音乐史上这两年的故事,还有足球比赛新增了红黄牌的故事。
还有我们国家飞机失事的那件大事,和南美一个飞机失事,最后活下来12个人,在雪山里面生存了72天的故事。这真的是一个历史的小视角,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从他的口中道来,他的声音也很好听,你很乐意听这样的一个人跟你在聊天。(如果流落荒岛,在小鲜肉和高晓松这样有趣的灵魂之间,我选他。哈哈哈)
他让我想到,以前我读书的时候,读德语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听班上两三个男生之间的聊天,觉得他们说的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内容,我什么都插不上嘴,我也不想说什么,光是听,就让人觉得很有趣,我并没有什么观点想表达。
这让我想到我最近还在看的奇葩说,我也很喜欢导师们之间的聊天儿,觉得很有趣,又回想到以前,我工作不久的时候,其实也挺喜欢领导们带我参加的饭局的,因为能够听到,比较有趣的几个人,在那里聊天说事情。不一定说是学到什么吧,总之,听这样的对话,你会觉得很有趣,很舒心,跟他们呆在一起很舒服,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好运气啊。
现在,可能我超级缺乏这样的环境吧。思绪又跳回来,前几年特别喜欢上李鸣的课,也是因为觉得这样的人说话很有趣吧。喜欢得到上的课也是因为觉得罗胖很有趣,可能买其中每一个人的课程,都是觉得他们讲的特别有意思吧。
说着说着,就开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剖析,也许跟我这两天看的第2本写作的书有关,叫做《极速写作》,它传递的观点就是,你的脑子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东西,而你最好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抓住,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文字,隔一段时间再去整理。看看你当时思考的,是否实现了,有怎样的流向?你的预言对吗?你的分析走势对吗?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翻翻前几年的日记会发现,哇,自己曾经有这么多很好的想法呀,怎么现在就想不出来了呢?
可能我每时每刻都有这些想法,没有记录,混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