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时候在朋友圈写了这篇文字,今儿发现简书居然能够一下分享到微博和微信,nice,看来今后也得转战简书了。
上次看了三哥的个人公众号,里面干货满满,于是自己也申请了个人公众号,一晃快一个月过去了,公众号的首篇文章都还没发出,又犯拖延病。寻思写点什么好呢,恰巧生日那天,同学送了一本《精益创业》,“煎熬”了一周时间,刚好今天将它读完了,干脆就将书中的内容摘取出来作为公众号的首篇文章好了。
书本中有不少内容值得分享:
对“学习”的重新理解,我们说学习,一般都是说学到知识本领,而作者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如果提到学习,那么通常是掩饰执行失败的惯用借口。
我们必须了解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他们自己说要什么,或者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要什么。其实这个跟乔帮主的那句“你能做的最糟糕的是就是倾听你的用户”异曲同工。
书本中将我们常理解的学习表述成经证实的认知,而经证实的认知必须要以从真实顾客那里收集到的实证数据位基础。
如何看待新创企业的生产力:并不是我们开发了多少东西,而在于我们的努力换来了多少经证实的认知。
新创企业要做的每件事,包括每种产品、每项功能、每次营销都被视为一次实验,用来获取”经证实的认知“。
上述的每个实验,目的是获取“经证实的认知”,而目标都是为了建立一项围绕愿景的可持续业务。
每个“实验”,则都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开发-测试-认知;首先要做的是用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进口进入“开发”阶段;进入“测量”阶段时,最大挑战在于,产品开发的努力是否给企业真正的发展;
企业将其成功与否寄托到一个事情、假设上,因此称之为“信念飞跃”。如果对了,无数机遇尽在眼前;如果错了,企业将岌岌可危。
确认“信念飞跃”的真实性,也就是顾客确实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产品生逢其时其地之外,也需要我们“现地现物”走出办公室去了解市场,而非闭门造车。
人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不管在企业和顾客之间有多少中介物,最终的顾客才是会呼吸、会思考、会做出购买决策的个体。
回到“最小化可行产品”,作为码农,我们时常会为攻克某个技术难点,在产品中使用了某种技术而“傲娇”,但顾客才不在意某项功能采用了什么技术、花了多少时间开发,他们只在意这种功能是不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任何超出早期使用者需要的额外功能或修饰,都是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当你要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时候,应当符合一条简单规则:放弃对你需要的认知没有直接用处的一切功能、流程和努力。
创业过程中,时常被人告诫注意你的Idea别被别人盗取,也有创业者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恐惧被大公司盯上,被竞争对手知道。针对该问题,文中作者鼓励创业者,选取你的构思之一(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个),找到成熟企业中负责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经理的名字,让后让这家公司盗用你的Idea试试。真相是,大多数公司的大多数经理人对好的构想早已应接不暇,他们的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些构想排除先后顺序,并且落实执行。正因如此,才给了新创企业生存的希望。(想起李彦宏的一句话,每天起来就是想和什么机会说“不”)
一家成功的新创企业迟早要直面快速跟进的竞争,先发优势几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避开消费者的那种秘密开发状态所争取的时间,也几乎不可能带来起步优势。唯一的取胜之道是比任何人学的更快。
最小化可行产品和传统的概念测试或产品原型不同,它并非用于解决设计或技术问题,而是要解答一系列商业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