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阅读的核心: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提出四个主要问题。
(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用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题是教人学会有效的适当的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不同书籍。首先介绍阅读的目标,接着是阅读层次,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详细的告诉读者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主讲第三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引出不同书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这个从属议题。最后详解第四个层次。
本书首先介绍阅读的目标:一为获得资讯而读书,二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主讲)。
第一种意义,为获得资讯而读书: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是,凭借自己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即可融会贯通。这样的读物可以增进资讯,不能增进理解力。
第二种意义,为求得理解而读书:试着读某样一开始不怎么了解的东西。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的人希望把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的程度内会发生为求得理解而读书。
阅读就是学习,这种学习有指导型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之分。它们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老师出席)——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发现是——学习者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信息,他依教导行事。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老师缺席)——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其次介绍阅读的层次(主要内容),阅读层次是渐进的,高层次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阅读基础阅读
第二层次阅读检视阅读
第三层次阅读分析阅读
第四层次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初级阅读、基本阅读、初步阅读),一般人具有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以“读写能力(学习经验)”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学前教育、幼儿园;
第二阶段认字一年级学生;
第三阶段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四年级学生(功能性读写能力);
第四阶段阅读成熟阶段八九十年级学院。
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一共分两种,两者是一体两面的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粗略的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有以下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别注意副标题、相关说明、宗旨、写作的特殊角度。这一步过后要对书本的主题、类型有概念,进而要知道这个类型包含哪些书本。)
书本的主题是教人学会有效的适当的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不同书籍、实用型、包好????
书本的类型: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首先,讲了阅读的目的和定义。其次重点讲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略讲基础阅读;平讲检视阅读,并引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的读者;重讲分析阅读,分析阅读要做的事:将书籍分类、透视一本书、找出共通的词义、判读作者的主旨、公正判断一本书,赞同反对作者的理由,如何使用其他助力辅助阅读,由检视阅读引出不同的读物的检视阅读方法不同;最后讲主题阅读。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本书涵盖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辨认出引用多次的重要词目。)
议题范围……不懂……;书籍种类……无语……;出现四次以上的重要词目……略过……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书中的主旨一般会正确的摘要出来。
(5)如果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只要找到对的方向(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度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多难的书都不该有望而却步的理由。
就阅读的速度来说,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会有以下坏习惯,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现象,在没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到原点。这两个坏习惯可以用“指针”,手指合并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比眼睛感觉还要一点的方法改善。练习时速度慢慢增快,过段时间会发觉,阅读速度比之前快了两三倍。如何就是理解的问题。
(第四章的摘要: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的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独处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改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度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于理解。
粗读或略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略读过后,你会从基本架构上找到一些想法,就会很清楚是否该细心阅读了。
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度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题外话: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做笔记: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
方法:
画底线——在主要重点、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面。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上一道线。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仅用于十来个重要地方)。
在空白处编号(一串重要陈述时)。
在空白处几下其他的页码(其他部分有相同论点)。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在输液的空白处做笔记(有问题、复杂论点简化、论点发展顺序)
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一共有三阶段,十二个规则。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特别适用于阅读非小说,论说型的书(传达知识))
规则二: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规则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讲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第二个规则在知道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根据第二规则,我们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这般。昨晚这件事之后,我们可以依照第三个规则,将内筒大纲排列如下:(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步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一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阅读与写作也是一体两面的事,是互惠技巧。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或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的时,都是你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公式: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与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这些都是理论性的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以上这些都是实用的问题?
(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
用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来回答这个问题。
规则五:找出重要的单字,诠译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找出关键字。
找出专门用于及特殊字汇。一个只是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语。就积极面来说,只要熟悉一下那个领域,你就能找出这些专门的单字;就消极面来说,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见惯的单字,就会知道那些字一定是专门用语。
找出字义(一个字全文一种意思,一个字全文多种意思)。
规则六: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句子与主旨。不仅要知道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已接受这样的观点。目的是诠译作者的意图。
找出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要为了自己感兴趣和感到困惑的句子暂停下来。
找出每个关键句的主旨。
规则七: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在任何一本书中都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首先,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
其次,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一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再次,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规则八:确定作者已经了解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能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里面的阅读方法很值得学习。大部分是有道理的。
。。。。。。
(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咨询,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咨询,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到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已获得更多的启示。)
。。。。。。
。。。。。。
。。。。。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规则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译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修辞就是知道如何去说服对方。
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就像他反对一样,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但是这是如果我们不同意,我们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议题。
要作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
规则十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细说:
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缺乏知识,但也可能远不止于此。
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他的推论荒谬。一种是缺乏连贯,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期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有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题外话:辅助阅读
出来纾解本身之外,任何辅助阅读我们都快可以称作是外在的阅读。所谓“内在阅读”,意思是指阅读书籍的本身。
相关经验角色。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适当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读懂一本书呢?最确定的测验方式就是我们讨论过的方式,跟测验你的理解力一样,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其他的书可以当作阅读时的外在助力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如果你先读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
如何运用阅读与摘要。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
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
摘录与清洁摘要之类作品的阅读规则。
如果已经读过一本书,这些摘要能唤醒你的记忆。
在主题阅读时,摘要的用处很大,你可以因此知道某些特定的议题是与你的主题密切相关的。
如何运用工具书(字典与百科全书)。
首先你必须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么?
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里找到你要找的答案。你要知道自己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而哪一类的工具书是回答这类问题的。
再次,你必须要知道本书是怎么组织的。要看完编辑说明如何使用这本书之后,才开始阅读内容。
最后,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什么,在哪一种工具书中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题外话:明智使用字典,看待文字的原则:
文字是物质的。(2)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3)文字是符号。(4)文字约定俗成的。
题外话:如何使用百科全书。读者必须要以来编者的帮忙与建议。任何一本好的百科全书都有引言,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运用这本书,你一定要照着这些指示阅读。
(字典是关于文字的,而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
事实是一种说法。(2)事实是一种“真实”的说法。(3)事实是真相的反映。(4)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我们说事实会改变。
第四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包括两个阶段。
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测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的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倍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打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译。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构建出这种议题。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的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能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