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融,和风送爽,每一个角落的小生灵,都懒洋洋地伸个懒腰醒过来,这样的场景,任谁都会想要轻快地跑进去享受一番吧。
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藉着杜丽娘的口,在她春日游园之时,唱了这样一段令人惊艳的曲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这样一个生于典型富贵人家却被礼教束缚的女子,唱出如此精彩绝伦的曲辞,不过是因为她在园中看见春色如此,联想到自己却被礼数封锁在这样一片狭小空间中,于是悲从中来。
然而杜丽娘是幸福的,尽管她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历了生死,然而她却抗争出了为爱而死也为爱重生的自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样的圆满,并不是每一个女子都能够得到,不消说普通女子,即便贵如公主,也不都是能和自己心爱之人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
提到公主,率先进入脑海的是不是备受父皇宠爱、前呼后拥、知书达理的古装女子形象?
没错,大部分的公主在出生之后,因为不会以女子身份甫出生便被利用来涉足争权夺利,此时放下戒心的皇上都会相当宠溺。就成长环境而言,照理说也是比宫外优良不少。宫里的御膳房美食品种丰富,太医院除了需要请平安脉保护公主们的身体健康之外,有时还能够提供不少的保养良方,即便先天不足,也有可能调养出个美人儿来。生存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考虑到公主们的人文素养系列课程了。琴棋书画自然少不了,仪容体态更是有嬷嬷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宫女教着,断不会出一分错儿的。
宫墙之内的权力斗争未必会将她们熏陶成影视剧中后宫嫔妃的那般模样,但被保护的再好也会比寻常人家的小女生多了解一些人情世故。在长大之后,她们还必须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公主身份,身为皇室中人,虽然比寻常人多了难以穷举的权力,但也多了不言自明的义务。所以,“公主”真不是一个只要巧笑倩兮、知书达理就能够获得岁月静好资格的完美人设。
真要细究起来,除了那些出生时或成长过程中因为健康问题而夭折的孩子,成人后的公主命运大略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不牵涉朝政,不遇逢外侵,与自己的驸马平稳度日,幸福指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公主几乎不需要我列举,有一些皇帝甚至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最与之般配的男子,挑选范围会从单身扩展到已有正妻之人,而无论他们有没有正妻,公主都会在皇帝的安排下成为绝对正室。
第二种,牵涉朝政,党同伐异,甚至意图模仿历史中的女强人角色,人生如戏,跌宕起伏,幸福指数百分之七十以上。盛唐之时太平公主就曾经想要模仿自己的母后,成为另一个女强人,再往前追溯,汉代的馆陶公主又何尝不是怀着野心涉足权力的游戏之中,她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绝对把控,故而虽然折损了简单的美好,却也比任人摆布来的痛快。
第三种,作为皇帝对外邦交的牺牲品,和亲远嫁,永离故土,幸福指数百分之四十不到。且不提身在国境内却远离故乡的人,逢年节之时都会备思亲属,甚者肝肠寸断,和亲公主所要去的国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有着完全相异的生活习惯。幸者,受良人庇佑,与一人终老;不幸者,需不断随该政权的变动,接受新的主宰者,而可能一辈子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第四种,也就是我今天很想着重聊一聊的那种——亡国公主。她生于朝代的末尾,乱世的开端,身负公主的名号却失去皇室强有力的依靠,她没有烽火中保全自我的能力,也没有心怀社稷而殉国的自由。她只能被命运之手牢牢地攥在掌心,连复仇都艰难无比。至于幸福指数?我无法想象,也无法代言。
在《世说新语》中“贤媛第十九”一章里,讲了一个不到百字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读来却山河破碎,满目悲凉。
桓温平定成汉之后,成汉末代君主李势投降,封为归义侯。他的妹妹(另一种说法是他的女儿)被嫁给桓温为妾,桓温非常宠爱她,常把她安置在书斋后面住。桓温的妻子南康公主起初不知道这件事情,听到消息后怒不可遏,带了几十个婢女气势汹汹就前去“讨伐”这位宠妾,还拔出刀子想要袭击李氏。南康公主驾到的时候,李氏正在梳头,她一头乌黑顺直的长发下垂至地,肤色明白如玉,眼神哀婉,却有着毫不慌张的神情。看见南康公主来到,她似乎早已经在等待这一天,缓缓说了一段话:
“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故国不存,家人尽失,百姓流离,我来这儿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今天如果能被你所杀,我很愿意。她对南康公主这么说着,她乐意死亡,仿佛她盛装就是为了奔赴这个早该到达的终点。
无论按照《世说新语》的说法,还是按照《艺文类聚》的记录,她都是成汉的亡国公主。她还是公主的时候,也许有自己的封号,也许有着自己的意中人,说不定她也曾经有“相知相许、琴瑟和弦”的少女愿望,说不定她也怀着“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单纯愿景。然而这些“也许”在成汉被桓温大军平定的那一瞬间尽数被马蹄踩成粉碎,被战火焚烧成灰。可笑的是,李势在位之时用的两个年号分别是“太和”和“嘉宁”,可这个朝代的末尾却是不和,不嘉,不宁。朝代的覆灭主要在于执政者用人不明、行为不端,而战败的一应结果却要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妇孺来接受与承担,这才是故事中施加给亡国公主最大的不公。
或许你会问,她为什么希望南康公主将她杀死,而不是自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下,为什么这位公主愿意嫁给桓温为妾?李势投降后,桓温将他的亲族十多人迁到晋国首都建康,还封他为归义侯。自古对待降君,敢于给予实权的基本没有,也就是礼节性地给个封号,赏个住宅,等于在礼貌地且不克扣吃穿用度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监禁。一方面,能够消其势力,灭其威风,杜绝这个被平定的国家复辟,另一方面还可以告诉天下人晋国国君的宽宏大度,慈悲心肠,为他们之后做出其他不可不行之事的霹雳手段,埋下一个深远无痕的伏笔。
这些宗亲就是桓温行事的筹码,无论李氏愿不愿意嫁于他为妾,只要她心里还对亲人的性命有一丝担忧,她都没有说半个“不”字的机会。举一反三的时候到了,只要她心里还对亲族有所顾及,她都必须委曲求全,避免自己的任性死亡成为那些宗亲的催命索,而活着的她,被桓温所宠爱的她,才有机会为亲族争取更多的福利和荫蔽。于是她只能不由自主地接受这段无可奈何的结亲,只能委屈且小心地活着,只能用深夜无人时自己咽下的眼泪,将离愁悲绪腌渍埋藏,个中酸楚寸心知,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不去分析这位亡国公主的心态与处境,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那么悲惨,以至于看起来居然有那么一点出人意料的喜感。因为,这位亡国公主是个美人。还因为,她遇见的正室南康公主居然是个颜值控,真是万幸。
据史料记载,南康公主在亲眼见到肤白如玉、娴雅可人的李氏之后,命令身边仆从收起刀刃,她激动地表示李氏长得太美了,即便是自己也喜欢到不行,难怪桓温那个老家伙如此喜欢她。从此之后,南康公主便待李氏尤为好,这也是“我见犹怜”一词的由来,看完之后真是为李氏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李氏避免了身为亡国公主最为悲惨的下场,还得到了正室的肯定,之后的生活应该会比其他内宅争斗好过得多。然而这种“我见犹怜”起于她的美丽,也很有可能终于她的不再美丽,毕竟美人迟暮和英雄末路一样,都是这世间最残忍而无可奈何的事情。
对世间每一个女子而言,能将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都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无论你是公主,还是凡人。否则即便姹紫嫣红开遍,也要被他人付与断井颓垣,从此锦瑟年华不再,相思红豆无踪。所有的期待和想象,都随着你被困成笼中之鸟的那一刻消失殆尽,而我们绝不愿这样。
我愿,这世间女子,都能在人生轨道上自由无虞地活着,不为外务所困,不为他人所控。我愿,这世间女子,永远不再被世俗观念胁迫相逼,不受逆风摧残,不受狂潮裹挟。我愿,这世间女子,都能从先秦诗经的“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一路走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我愿我们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