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时候我在听逻辑思维的最新一期节目《古典音乐的正确打开方式》,说到古典音乐,就肯定会提到莫扎特和贝多芬。
打小,我们就被各种教育,像莫扎特、贝多芬、牛顿、爱迪生、达芬奇等都是天赋异禀的能人,在他们面前,我们都显得无比渺小。
而在很多人眼里,你不够优秀就是因为没有努力。
后来也有很多“10000小时理论”萦绕在我们耳边,似乎真的只要你努力达到10000小时就可以成功。
可悲剧的是,仅仅是10000这个数字,就把很多人吓回去了,而且10000小时理论存在几个谬论。
它的表述并不准确,各行各业达到杰出需要的时间并不同;
它隐含着承诺,只要你练习一万小时就能杰出;
它让人对变得杰出望而生畏。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事实上,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但刻意练习,并不等同于刻苦。
试想一下,中学的时候,有的人很勤奋,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争分夺秒,但最后的结局不一定优秀,可相反,有的成绩好的平时看起来并不努力,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可不管怎样,他们就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其实这些所谓天才的成功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那就是刻意练习。
他们的练习方法跟一般人不一样。
仔细想一下,是不是很多时候,你学习或者练习一项技能的时候,都是用比较天真的方法去学习,比如反复做某件事情,但这其实是一种很低效的练习。
就像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每天都傻傻地写,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所以我看似写了很多文字,但并没有什么卵用,该不知道的还是不懂。
那么刻意练习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书里主要讲了四个关键的点。
第一,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比如书中说到一个叫做史蒂夫的,它的任务是记住更多的数字,一开始他只能和普通人一样记住8个左右,但最后,他成功地记住了82个数字。
而他的目标就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
这样把目标分解开来,再制定一个计划,在达成每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再拿我自己举例,其实我现在的学习方式也算一种刻意练习的方式。
我第一个月进公司的时候,写了三篇审核通过的文章,而我的目标是至少8篇,这样才能转正。
所以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每月8篇文章,每周至少两篇,接下来就是制定计划,从找话题,搜集资料,编写文章都需要严格去执行,才能达成目标。
第二,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Focus)
每位天才在练习的过程中都非常专注,他们会集中精力去关注当下的事情,记忆、重复、练习,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其实大家都在说专注,但专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今年年初我也学了很多东西,手绘、思维导图、写作、结构思考力、分享力、沟通能力,跑步、游泳等等,结果就是精力太分散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好。
但自从我做了自媒体编辑的工作,我发现自己真的进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专注态度,当然这是因为能力欠缺逼出来的。
这段时间了,我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最重要,一个是看书学习,一个是写作输入,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我最专注的一个时间段了,当然也是收获比较大的一个阶段。
第三,练习包含反馈。(Feedback)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我觉得核心就是一群人一起成长的时候会有一个反馈机制,和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
然后做错的地方就可以去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所以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断你在哪些方面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要不然,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
这其实也是我成长比较快的一个原因。
以前在公司做文案的时候,我总是稀里糊涂地过来,每次文案给到领导,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不够深入,甚至是有错别字这种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我也知道,但他给我的归因是社会经验不足。
可现在我明白,并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不能深入透彻地分析,是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对那件事情的认知也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状态,就别谈分析了。
现在我能得到很多反馈,正向的鼓励,或者是错误的纠正,比如一开始话题选得太泛,前后逻辑的问题,再比如很多时候把热点作为引子,然后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这些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会一起讨论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
比如领导看到好的案例或者观点会分享给我们,比如文章写出来后会给到我们一个调整的方向。
这些反馈就是刻意训练过程中一个必需品,因为有这些东西,我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应该在哪个方面提高。
第四,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如果从来不让自己离开舒适区,那也很难进步。在舒适区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熟悉的,你会适应这种状况,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行为机制。
当你走出舒适区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偶然地遇到瓶颈,这个时候看起来非常难,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永远都克服不了。
但一旦你成功突破,你会发现,自己又进步了。
遇到瓶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李笑来老师说的一样,到问题之外去寻找答案。
你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或者和朋友、导师交流,听取一些不同的声音,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处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时候,人都有一套趋利避害的机制,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习惯性缩回自己的壳里,但你知道,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它永远都会存在,你躲得了一时,但下次遇到的时候还是会一样地手足无措。
比如两年前我也面临不会写作的问题,当时一个月写了一篇人物专访,其余时间都在混日子,而且当时的主编自己帮我修改了文章,最后发表到杂志上。
但最后我还是不知道那篇文章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没有得到反馈,也不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且最后我选择了逃避。
我以为写作这个问题我不去面对,它就不会打扰到我的生活,我甚至没有想过今时今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面前码字。
所以两年后,我再次遇到不会写文章这个问题,可是现在,我没有理由再去逃避了,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尝试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也在不断打破自己的记录。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也是希望我们能够真的静下心来,去打磨自己所需的技能。
莫扎特四岁就会作曲,七岁就能环欧洲旅行演出了,他不仅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还有完美的音高,能识别出升A调或降E调。
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后,更是很用心地训练莫扎特,所以他很小就得到了大量目的明确的练习。
我以前总是以为,很多人厉害的原因是因为他生来就很优秀,所以不需要费什么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可事实上,哪位成功人士背后没有付出很多呢?
而刻意练习这种能力其实不只是成功人士可以拥有,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去尝试的一项练习,我也正在这条路上挣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