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翻社交平台,看到这么一张图,于是顺手就转发到了朋友圈。每天都能够看到很多鸡汤励志的内容,鼓励一下自己,然后转发一下,代表自己也是个很励志的人(或许正在颓废着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该干嘛还是干嘛。很多人说,我看了很多,学了很多,但依然没有进步?这是为什么?
我们的本科四年会有个课程大纲,只不过我们从来都不在意这个玩意儿。直到我们毕业,没有人再给我们安排“人生成长大纲”。于是,同样是读书,听课,不同的人的获得进步已完全不同。在复利效应这个伟大的“普世智慧”影响下,你或许会发现身边的那个朋友“突然间”成为了大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分享下,我所知道,也在努力做的,怎样才能“带着脑子去读书”。
1. 我讲的内容可能是错误的。
在现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不要天真地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正确的,哪怕是出自专家之口。看到一篇文章,比如你现在在读的这篇,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如果是观点,那就一定有对有错,或者说只在某种假设下成立。你不带脑子地去相信别人说的观点,那和去笑话别人如此愚蠢地被骗入传销组织,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读书时想两个问题:这是对吗?为什么对?我保证你收获的会比一个正确的观点要多得多。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必须提醒的是:批判性思维一定要用对地方,不然也会造成很大的人际或者工作麻烦。比方说,你朋友分享一个他对误入传销组织的观点看法,然后你带着批判性精神去争论他的观点不严谨,是错误的,这就是很傻逼了。更傻的行为就是去质疑企业或者老板的某些决定。
我们要明白不同身份下做不同的事情。当我们的身份是作为别人的朋友,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对一件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事情和任何人争论,相反,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有其自己的道理。当我们的身份是员工下属,企业交予我们的任务若只是执行的话,那么就避免做一个“刺头”,执行层的员工是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去理解决策层的想法,除非你已经身在决策层。只有真正读书学习时,才是去尽可能挑刺的时候。
2. 没有经过证明的道理都是错误的。
理工科毕业生都明白,实践“批判性思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质疑:你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证明一件事有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就是举出非常多的事例,都能够证明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可能是正确的。演绎法则是从大家都确信的大前提出发,运用到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小前提,然后论证一个结论。
举个我们行业教新人的例子。你会发现很多保险行业新人入行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她的朋友圈,天天发“保险好”,“不买保险会很惨”,“某家保险很烂,你要买我们家”,然后就刷屏。最让人可笑的是,很多保险人的朋友圈几乎都一模一样,因为大家互相复制黏贴呗。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用归纳法:卖保险的都发朋友圈,所以我也这样做呗。但这件事真的有用吗?人家做得到,真的是因为朋友圈上刷屏了?
我有个新同事并不喜欢发朋友圈,她觉得那样做很傻,可是她应该做啥?我没法告诉她答案,而是做个推理。
我们先认可:客户愿意在我们这里买保险,除了是对保险有确实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信任我们。他们对保险本身的信任其实很大部分来自于我们,而不完全是产品,毕竟保险只是一纸承诺而已。于是我们的工作目的是获得别人的信任。
那什么样情况下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呢?什么是信任感呢?就是他可以确信你会帮他去思考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他可以不用动脑子而依照你的方法行事,达到目的。于是,我们的工作就进一步变成了传递一种信息:证明自己在某个领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某些问题,并且,我也主动提供这样的帮忙,你可以随时找我!
如此,是不是卖保险就一定要疯狂发朋友圈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发不发朋友圈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方法,甚至有很多人用了错误的方式。任何领域中,很多人都会简单地认为“一定要这样做才行”,甚至很多领导都是这样去教下属的。但若是透过事情表面去看本质的话,我们或许会发现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存在,并且那可能更加有效。
再次提醒一句,即使正确地使用演绎法或归纳法,任何结论都有前提,也都依然可能是错误的。回去看第一点。
3. 不告知运用方法论的道理,都是屁话
我记得看过一篇投行人士写的近万字的文章,在诉说投行这几年的下坡路,然后自己对于前途的担忧,可是又不敢跳出现在的舒适圈。当我预计着打算看结论时,竟然文章就没了!我第一反应是:浪费我时间和感情!即使他自己没结论,但至少告诉年轻人避免重蹈覆辙吧?啥都没有。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同样的倒霉蛋们互相慰藉一下,没有半点益处。总结就俩字:屁话。
很多鸡汤文也是如此,让人看着觉得:真TMD得对啊!真是感动啊!下面呢?下面就没有了。就如同我今天分享的那张励志图,能运用在哪里呢?好像可以运用在所有地方,但如此就等于用不到任何地方。任何一个道理就必须要有个指向性,这点上运用得最好的,依然是营销领域。比方说,很多保险的广告,特别是泰国的,非常感人。一开始你压根就不知道这是保险公司的广告!但看完后,就是让你有冲动去做一件事:想想自己的保险够不够?营销者清楚地告诉你: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作为团队领导,给下属开会时,一定得有个明确可执行的结论。我每次和团队同事做完业绩检讨,讨论完她接下去该干什么,走之前都得做一件事:再重述一下你接下来该干什么?何时做?何时做完?何时再检讨效果?确保她清清楚楚,这样也没有浪费双方的时间。
在读书时,即使一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详细地告诉我可以用在哪里,但我也会主动去想:这概念和哪个以前学过的概念比较相似?可以解决我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我接下来在哪方面会做小小的改动?灵感和启发不是让大脑瞬间高潮一下的,而是真的落实到行动中才有意义。少了这一步,就是很多人书白读的部分原因。
4. 没有举例我是如何实践这个道理的,都是扯淡
你会发现,我现在很多文章都拿自己在举例子,因为既然我能写出心得,自然是做过或者至少看过身边人是怎么做的,所以才有这样的心得和记录。很多鸡汤文,连作者或者发的人自己都做不到,那还谈个屁。假大空,伟光正的文章或话谁不会说?但若是做不到,那还有啥好说的呢?如果我告诉下属同事,该怎么去读书,该怎么去写文章,但我自己却不做,那我就是再瞎扯淡,他们跟着我也是倒霉。
我觉得写文章、讲道理,都是在影响别人。既然要影响,就得Lead by example,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本质让别人去做,回复两个字即可:呵呵。
5. 总结成长笔记
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大学“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的课程开始进入主题前,他提到了他在备课时给自己的四点要求:
第一,告诉大家讲的都是错误的;(让他们首先带着批判思维来听自己的内容)
第二,如果他讲的道理没有经过证明,那就是错误的;
第三,如果他没有提到方法论去用这些道理,那他就是错误的;
第四,如果他没有提到别人是如何运用这些道理的,那他就是错误的。
他仅仅提了四句话,就让我写了这篇较长的笔记,把自己或许已经在实践的方法更加系统化整理,查缺补漏。大牛眼中或许很明显的道理,却都值得我们这些菜鸟去慢慢品味。所以,读书、听课,绝对不求快,好书、好课,必须细嚼慢咽。希望你也有所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