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愿你慢慢长大》,无论是大师的叮咛,名家的寄语,还是普通人的儿女情长,每篇都有满满的爱涌动在白纸黑纸间,湿了双眸,润了心田,更激荡着我的育儿观念。
《不想长大》是周国平写自己的女儿啾愀对岁月易逝的忧愁和对生命的不堪承受的忧惧。周国平在文中谈到:韶光流逝,人生易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惆怅,其实不然。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的心灵。是的,我的女儿七八岁的时候也总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问我:会不会地震?我们有没有来生啊?明天早上我还能不能醒来?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晚上都要这样问我,问同样的问题。因为不知道怎样回答她,就说一些“不可能的”、“不要瞎想了”之类的话,可含混其词的答案并不能满足孩子心中的疑问,也不能帮她消除恐惧。而周国平先生认为:我们要留心要倾听,要鼓励孩子,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一切重大的问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更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要想一辈子,想本身就有收获,本身就是觉悟和修炼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和开放的心态有助于在他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对女儿反复追问下产生了厌烦情绪惭愧不已。我想最近有时间一定要和孩子聊一聊生死的问题,十几岁的年华理应对对生活多一点理解,生命多一份敬畏。就像古典对女儿说的:好的生命不是完美,也不是安全,而是值得,要让自己活出意义来,活出特色来。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那首很有名的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但我知道,“慢慢来”并不是不管不问,静待花开也不是自生自灭。
曾几何时,我的育儿观念也是首先让孩子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善良纯真的人。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对女儿几乎是散养的,爱画画就让她画,爱读书就让她读,学轮滑、学游泳都是她自己的选择,不想上辅导班,我们就不上。我们没有目的,也没有规划,随心所欲。可当面临小升初,孩子和我们同样焦虑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真的是起步太晚了。再去审视孩子的学习习惯,用眼习惯以及卫生习惯都没有很好地养成,以至于现在女儿上了初中,粗心毛糙的缺点如影随形,成为学习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诉我,现在对孩子的严格并不是苛刻,而是要培养孩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我深以为然,知道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但我们却也常常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曾经的一时轻松却换来了现在的鸡飞狗跳。可能以前读很多教养类的书籍,都反复强调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由着孩子的个性去发展,我们往往理解的太偏,并没有把对儿女的教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看古典对女儿的期望“活得精彩,活得认真,跟自己比。”梁启超先生的“尽自己能力做去,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胡适先生的“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才是有志气的孩子。”无不是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无不鼓励孩子勇于拼搏,敢于担当。另外,读书还须有所拣择,不可由着性子,再看胡适和钱穆先生对孩子读书方面的建议和要求也让人十分敬佩,照此去做,必将增厚人生情味,提高人生境界。
当然我们是普普通通的家长,我们的孩子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当家长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信任,尊重孩子。在本书第三部分爱的手记里,时光谈到:作为父母,我最大的愿望是他以后的生活能幸福快乐,在这基础上能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那是最好,至于他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有什么成就,那都是他自己的目标,我们作为父母没有这个权利和能力来替他完成,但是我告诉他,从我们自己这些同学的经历来看初中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决定这个人一生的大概走向,如果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就要去实现它,那么现在开始你就得规划好。我非常赞同时光的说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奇迹,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可能拽着孩子走向目的地,但我们可以化作一束光为他指明方向,让他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在那青春年华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教育孩子要不急不躁,要让孩子慢慢的长大,“慢慢来”是一种心态,不盲目攀比,“慢慢来”是一种尊重,不揠苗助长,“慢慢来”更是一种信任,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一个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人会更懂得待人友善,积极进取,会独立思考,眼界开阔,会热爱生活,主动学习,会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