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黄国松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一、立足课堂,积极开展教学展示活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倡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效益型”的而不是“时间型”的,通过培训彻底改变那种“高耗时、低效益、重负担、低质量”的现象。
学校规定,学科领导首先执讲示范课,然后学科组长执讲立标课,并认真评课,教师听课观摩,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达到了“听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另外,教师的课堂授课面向全校所有教师公开,即每位教师都可以随时推门去听其他教师的课,以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青年教师也得到了边学边教、随时都能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的机会。
(一)重点开展过关课”活动
学校对新上岗教师制定了三年培养目标,即“一年熟悉教学业务,二年教学出成绩,三年教学成骨干”。为使新分配的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学校重点开展了“过关课”活动。活动过程中,新教师认真准备,全教研组人员分头听课,然后学校组织评委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课堂教学过关的,度过“试用期”,课堂教学不过关的,限期进行整改,进行二次过关,直至课堂教学过关为止。
(二)积极开展“汇报课”活动
为充分发掘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学校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老教师为“导师”,规定老教师要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审查青年教师的备课。一个学期后,青年教师举办“汇报课”,学校组织评委评出不同的奖次。青年教师受奖的,帮扶教师同样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三)适时开展“优质课”评比
为迎接市优质课的评比,学校每年举办优质课评比活动,从全校各个学科组中层层推举出课堂教学突出的教师参加,并将优质课教案装订成册,供其他教师参阅。
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一)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三)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四)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几年来,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校本培训有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资金短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科研工作缺乏有力有序的指导等,但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学校打造一批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始终与新课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