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电影,不留下些什么就好像没看过一样,电影的形成过程是导演的创造,写观后感(影评谈不上,纯粹个人感悟)的过程就是观影者的再创造,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至于一段时间以后连情节都想不起来了!
作为朱塞佩·托纳托雷三部曲的第二部,《海上钢琴师》标榜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首先电影的音乐简直太棒了,每首曲子都好听到耳朵快要怀孕了,当影片开头托尼用小号演奏那首胶片录制的曲子时,我以为这就是整部影片的主题曲了,这就是巅峰了……too young too simple!后面曲子一次又一次超越前者,就连我这种对音乐没什么鉴赏力的人都沉醉其中了。非要说这是一部音乐电影,我也是赞同的。
其次电影的几个场景真的很吸引人。
第一个场景是片头,当一个人高呼“America”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自由女神像(我才不管这个梗是不是“美国梦”呢),然后缓缓显露出纽约的轮廓,朦胧中可以看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样子还是很震撼的,电影拍摄于1998年,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效果比现在电影市场这种五毛钱特效好太多了。
第二个场景发生于狂风暴雨的海上夜晚,海浪使船体摇晃得厉害,1900索性打开琴脚的锁扣,让音乐与钢琴共舞,旋律是流动的,舞步是未知的,风吹向哪边,浪翻涌向哪边,船倾向哪侧,琴滑向哪侧。晕船晕到快要死的托尼此时都忘记难受了。
第三个场景自然是斗琴那一段啦。反转剧神马的最好看了。1900就像是个孩子,根本不在乎斗琴输赢。丹尼却是极其认真得比赛着。哎~谁认真谁就输了!这句话你不知道吗?人儿压根儿就不屑与你比赛。最后点燃香烟的这个设计真是巧妙!
关于有限与无限。还记得船要炸毁前1900同托尼的对话。离开船,外面的世界是无限的,但是却让1900感到迷茫;而船无论再怎么大,都是有限的,望得到头的,尤其是那钢琴上的88个键,虽然有限,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旋律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那张胶片得以发行,必定是风靡全球,到那时1900想不离开弗吉尼亚号都不太可能了,然后他就能变成富豪,服务于那些上流人士。可是他还能有那么多的音乐灵感吗,要知道他最棒的作品都是在最次等的船舱里创作出来的,那里才是最自由的地方。一个灵感枯竭的钢琴师自然是要没落的,就如同那些个过气明星一个样(而且我觉得他其实是个非常非常单纯的人,连表达爱的方式都单纯得很,根本不适合在海上以外的地方生活)
最后,弗吉尼亚号炸毁了,1900随船去了,肉体的湮灭又有什么呢?他的朋友记住了他,那些听过他演奏的人记住了他,大海记住了他,这就够了。他的音乐,他的灵魂,随船,随大海,永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想学钢琴了呢!
大海与你同在 你随大海永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安·兰德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的《源泉》是我的枕边书。再加上生活与工作上遇到的各种抉择,也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