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我不是和尚,我爱好饮食男女。读了我推佛经要出家的不能赖我。
中国史上第一部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我认为这是一本佛祖语录。它短小精悍,每章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一两百,一共四十二章。有点像道德经一样。不过道德经我认为是老子语录。两者相比,各有千秋。
开篇前几章写的是沙门,什么是沙门,什么是罗汉,什么是阿那含,什么是斯陀含,什么是须陀洹,读了前面几章,我们就对佛门修行人有了大概了解。
后面的我暂且不说,毕竟读完全部也就一个小时那样。佛经翻译通俗,虽然是文言,但是大部分都可以看懂。
接下来我着重说明一章:第三十四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 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 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这一章以琴喻道,道出了许多人生活中苦恼的根源。急于求成,都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报复。结果往往维持了三分钟的热度。就像经中所说是弦急则声绝,暴则生疲,疲则意恼,意恼则行退。
有了伟大的目标,是个很好的事情。但是路还要一步一步的走,饭也要一口口的吃。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结合自身情况,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的朝目标前进。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会早也不会晚。
很多人在非常年前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把计划安排的十分缜密,但是坚持下来的却很少。
求其原因基本都是因为没有循序渐进,妄想一朝顿悟,鸡犬升天。就算是大智慧大慈悲的佛主,也是苦苦修行了十几年才悟道,我们熟悉的孔子,更是废寝忘食,韦编三绝,好学之心,孜孜不倦。即使这样,他也是到了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道家圣人老子,一生低调沉稳,直到出关才留下几千字,那是何等的自若。蘧伯玉,二十岁就觉悟了,但仍然注意时时反省自身错误,直到五十岁时仍觉自己存有过错,这是多么精深的修行意识,而孔子每次去卫国都会去蘧伯玉这个卫国大夫家里拜见请教。司马光,为了实现写出一部自己的史书,几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每天写几百字,经过二十余年,终于完成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不去过分关注自我的得失,而是把精力放在对自我的反省,做事也不能情绪化,而是坚持做,按规律做,不疾不徐,不紧张也不放松。那样子,即使如曾子一样的资质,在其长达一生的反复三省吾身,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我们今天还能领略儒家的真意,还需要从曾子的《大学》入手,他正是儒家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
急缓得中,诸音普矣!这样一句话其实也点出了儒家最精要的中庸之意。
真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尝!四十二章经,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