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长期的时候,常常是相当笼统地说,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种笼统常常是我们摇摆不定的根本原因,骨子里,我们每个人都讨厌不确定性,渴望确定性,不是吗?多希望有个确定的答案啊?哪怕是一个不那么笼统,相对更清晰一点的答案----哪怕那答案依然不足够确定,更清晰一点总比更模糊一点好吧?
那么,长期究竟是多长呢?
在做选择的时候,特别是做自己犹豫不定的选择的时候,多么地希望这个时候身边出现一个人,告诉自己选择A而不是B,他能确定地告诉你A正确。可是生活远非选A选B那么简单,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们考虑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的时候甚至复杂到自己都弄不懂自己到底想怎么样的地步,我想这就是思考能力欠缺的表现。慢慢的,我们的思维就逐渐变得懒惰,变得依赖,我们只会跟着大众的选择行事,因为这样的选择即不麻烦又能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反正大家都这样了。
所以,以后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笼统的做。我就是这样的,一旦面临重大的选择,总是犹豫,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到最后又拿不定主意,到最后选择错了,还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说“都是因为你我才选择错的”。所以呢,我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掉链子。想想这样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我之前不曾考虑长期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长期是一个模糊的距离,远方是一个模糊的地方,它就在那里,是一个这么多年来我只能想象的地方,是一个只能眼看着别人已占据的地方。我总是只能看到眼下,看到短暂的得与失。长期究是多长的距离,是我现在才开始思考的概念。
现在想来,小时候以为长期就是长大,以为长大了好多东西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不用伸手向父母要,可是现在才明白,这些东西都必须经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才配拥有。上学的时候,以为长期就是毕业,以为毕业了,就不用考试,不用学习,不用跑操,想干什么也没有人管束,可是等到有一天自己真的毕业了,才发现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学习真的是奢侈,能有人陪着定时定点的锻炼身体真的很好,你会发现,毕业了,这些事情不是结束了,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必须自己管着自己,自己监督着自己把这些事情完成,而且必需是到效率的完成,自己是自己的教师,自己兼顾了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
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加上长期的限定的,我现在能想到的有学习,健身······
这样的长期有多长呢,我想应该是,也必须是一辈子。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悬着的心仿佛安定了下来。我想这样就用不着考虑所谓的安全感问题,所谓的确定与不确定性问题,因为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反正自己要用这一辈子去学习,去实践,那么每走一步考虑应该考虑的就是: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把问题解决,怎么样才能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最终,还是回归到积累上,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复利效应。虽然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变化,我还是我,身高体重都还一样,可是自己明显地感觉到不一样了,静静地等待复利曲线中的曲线出现,我知道这是早晚的事儿。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仿佛大雾散去,这个世界变的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