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得远一点时,就会发现焦虑也就随着少了一些;当你看远又能顾近,聚焦于当下做的事,就会发现焦虑又少了一些。——雪利说
被焦虑驱动着写作的你,过得还好吗?
鼓足勇气,我又开始日更了。
距离上次写日更,差不多过去了1个月;而距离上次更新个人公众号,差不多过去了2年。
期间,可能我无数次想过是否要回来写作。但直到今年3月,才有所行动。和想象中不同,驱动我下定决心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来自年龄、工作、同学、大学室友和父母的压力。
年轻的时候,谁还没拿自己跟身边的人比过呢?看着别人一个个过地有声有色,我着急地不行。后来就陆续报了几个写作班,踏上了“奋起”之旅。于是,你开始看到这样的一个我:
3月,每天上下班路上,听着粥左罗的教你学写作;4月,每天晚上做饭洗衣服睡前的空档,我听砍柴家的爆文养成记,还在朋友圈分享日更。
可课程结束没多久,我的焦虑症又犯了。
怎么办?我能想到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一个团队、一个激昂向上的氛围带动我学习。于是,我再花599报了一个新写作班,从5月开始,跟着冯尘写作营打卡,分享日更。
在做这些事情时,焦虑症状似有缓和,但效果依然没持续多久。甚至在课程当中,我也没有把坚持写作做地很“彻底”。
两个写作营,总时长60天,可我坚持日更的天数只有29天。更奇特的是,两个班都结营了,我还是一篇成稿都没出。
因为忙吗?骗谁呢——难道说别人都没你忙?
我又对自己说,我必须要有很多很大块的时间,才能写出像样的东西呀。当然,这也是个骗人骗己的借口。哪怕我真的这么想过。
后来,我反复想了很久,终于发现真实的原因是:我没有一个像样的内驱力,更进一步说,我缺乏一个像样的目标。
有人写作是为了月入过万,或靠写作建立个人品牌、进作协、做编剧等等,而我,算起来好像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你可能不是想要写作,而只是焦虑上瘾了
为什么焦虑不能持续驱动我们前行,带领我们在写作领域勤耕、深耕?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罗伯特·弗里茨说:张力(也即我前面说的动力)产生于两种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好比工程师想做成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确切想要把它做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比如前面我举到的自己的案例,是解决问题的结构。我没有确切要完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缓和内心的焦虑。焦虑一旦不再频频发作,我写作的动力就随着痛苦的减轻逐渐萎缩了。
建品牌、进作协、当编剧,甚至月入过万都还能称得上的像样的目标,而你为了卸载一部分焦虑来写作,这当然不会持久,更不可能有稳定的输出动力。
也许你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信誓旦旦地要做出一些突破和成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那你不妨也问问自己,是否正是这个缘故。
想要驱除焦虑,你需要这样做
如何才能养成“创造的结构”,带来写作、做事的持续张力,进而从源头断掉焦虑的“火苗”呢?第一步就是要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它可以是你想完成的一件作品,也可以是你想做成的某一件事,比如升职加薪,比如简书粉丝过万,比如出一本书等等。只要是你内心极度渴望完成、做到的具体目标,都能有效为你的行动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泉。
驱除焦虑的第二步是:看远!心中有大事要去完成,就不那么容易被眼前的一点得失牵绊干扰,变得焦虑不安、神经紧张。
很喜欢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任正非40多岁才开始创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带着华为一路扶摇直上,最近的5G技术更是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巨浪。
褚时健70多岁,才开始从头学起种橙子。大约10年后,由他一手打造的褚橙才从云南走向全国,成为当年帝都的最紧俏的商品之一。
屠呦呦因在医药学领域的巨大贡献,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当时她已经85岁了;4年后,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人物”票选活动,她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起成为候选人,这时她已经89岁。
比起他们,我们难道不是幸运多了?我们的机会和时间难道不是多得太多了?
尤其最近看完《褚时健传记》,读完褚老几经沉浮,从不言弃、晚年出来创业的故事,我更加相信:我们要对时间有耐心,既眼光放远一点,也要能看到当下,踏实做好手边事。机会一旦来了,你就能马上乘风飞翔。
褚时健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心境,踏实做事,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做到最好,每一次反而都能打破命运的咒语,在选择的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哪怕晚年经历女儿自杀,自己入狱,出狱后,已经高达70多岁的他,也从不觉得生活就是这样了,命运给我发了一张烂牌,我就将就着吧。他从未这么想过。也正是如此,当王石从外地出差回去看他,看到山上的成片的树苗,问,什么时候能挂果?他说,5年后。那时,他已经82岁了。
想到这里,我自问:你有什么可着急焦虑的呢?路还长着呢。
是啊,人生路长,不必只争朝夕,也不必太看重一时得失。有人开始走得快一点,有人虽然走得慢,但一直都在不断前行,最后走得反而比较远。
重要是每一步都要走地脚踏实地,因为后来,你就会发现,真正在努力的人都很忙,根本没空焦虑。
最后附送一份来自科幻作家郝景芳给年轻人的赠言:
每天的生活越脚踏实地,就说明梦想在心里的分量越重。更美好的彼岸不会一天一天挪过来,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地搭桥过去。
人生路长,不要最后一刻坚决不要放弃;人生路长,行路途中,不要轻易给自己画上限,因为你的上限,就在你放弃的地方。
共勉~
说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