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 思想, 应考虑 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 被给予的东西。我 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 生活。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 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2、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 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变化产生“不安”,不变带来“不满”。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 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 了“不改变”的决心。
3、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 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如果没 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 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4、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 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 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 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 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5、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已。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 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 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 全是一种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6、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 这些都不是”失败“。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 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 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 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 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 发怒来进行交流。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 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7、无人想作恶,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 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 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要想缔结良好的人 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 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 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 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 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socialinterest)。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 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 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 物。甚至包 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我们的一 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
2、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进行“课题 分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 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3、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我”是自 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 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 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 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
4、如果 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 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 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在一 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 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 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 很快就会破裂。
5、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 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 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 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 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6、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 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 等“。“工作狂”是人生谎言,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 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 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 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 值。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 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 感。
7、人们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 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 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 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 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 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 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 能变成危险的所在,
三、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孩子的学习、工作、结 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当 然,会担心甚至会想要去干涉。但是,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 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受这种 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 己。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 人。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 心。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 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向己的执著。
3、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 不能强迫其喝水。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 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 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了解孩子的课题的基础上, 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 脚。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 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 法去生活。
4、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 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 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 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 会截然不同了。
5、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 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己。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 微风。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 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 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 绝。
6、有鼓励才有勇气——有价值就有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有的人表扬他人的 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 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四、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而在人际关系 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 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 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 由。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不畏惧被人讨 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 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 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2、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 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3、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认为“年轻人更超前”的话, 世界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4、假如有10个人,其 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 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 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5、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引导之 星”——他者贡献。 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 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 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五、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1、我是为了什么出 生、经受满是苦难的生命、最后迎来死亡的呢?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 意义。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舞动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 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2、“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即为三大良方。常 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 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 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 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 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并且,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 感。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视他人为敌的人既做不到自我接纳,也无法充分做到他者信赖。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我对共同体有益”或 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选择“人们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美妙”这 样的生活方式。
3、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 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 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 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渚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 厚的关系。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不能接纳自我
4、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如果他者贡献是“为了他人”,那就势必会是充满痛苦的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自己”,那就是一种彻底的伪善。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 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 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 种各样的活动。
5、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 的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 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如果有了想要成为律师这个目的地,那 就最好是尽早尽快地到达。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生。
6、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 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 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7、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 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 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 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 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 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