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这个月初,已经看完了《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本书。其实在二年前已经被老师和同学各种安利,也许是机缘未到,一直没有升起想看它的迫切欲望。直到前段时间,写各种总结并复盘时,遇到一些问题,想不明白,又想起这本书。
用一周的时间,精读完,本以为思想上会产生暴风雨般的感受,其实还好。连我自己都很纳闷,读完之后的感受和很久之前师长学友极力推荐的赞誉程度并不相称。当然,我绝无质疑这本书本身价值的意思。我只是在寻思自己思维模式的变化,是因为我其实很早之前就有思考过僵固式思维模和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吗?还是因为我并没有真正投入进去理解作家要阐述的内容?
当时看完后,就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坐在电脑前,回忆这本书的内容时,却捕捉不到任何感受。在我看来,僵固式思维模式,不过是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可以影响他人。想要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享受这种最小压力和自在状态。
之前思考僵固式思维模式时,往往是反躬自身,很少去观察别人。自从去年转型以后,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才发现周围的人多数是这种思维模式。做着没什么压力和竞争力的工作,能偷懒就偷懒,能推卸责任就推卸责任,基本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虽然年纪轻轻,却提早进入养老模式,这种内卷化严重到令我时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费生命。忙的时候,觉得无价值感,闲的时候更觉得无价值,时常有种想要马上逃离的冲动。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这样的舒适区,以为眼前这点苟且就是自己的人生,我一直在和自己做斗争。坚持早起、运动、写作、摄影、阅读、学习,在所谓的工作和业余时间中,想找回一个平衡。我想改变,不想混吃等死。过一种一眼就望到头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不亚于慢性自杀。既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能觉察到自己的哪些行为在慢慢走向僵化,比如越来越懒散的早起,看的书越来越少,这种行动力上的松懈,代表我正在适应目前的环境,正在把现状变成新的舒适区。
当独自挣扎时,总是会回想秋大说过的话,“为何同频的人愿意在一起?一个人坚持是辛苦,一群人坚持是战斗。我们愿意在战斗集体里燃烧,不愿意在平庸人群中被质疑。同频的人才能共振。共振带来更大的能量,这能量超出想象。一个人再努力,始终是一个人,但一群人的能量,能影响更多人。” 孤独跋涉时,才深觉自己需要队友,需要土壤和氛围,这个土壤和氛围要自己去寻找和打造。
写到这里,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今年务必要加入一个能够同频共振的社群,来感染督促自己持续进步。拥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相信可以通过努力一点点改变现状,相信不确定性,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规律。所以他们不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总是让自己跟着趋势走。这就是想要改变和真的改变之间的区别,如果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就是僵固式思维,真的做出改变并践行着就是成长式思维。这中间并没有隔着多少高山大河,只不过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罢了。
当我们明白了这二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妨经常性地观察一下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一些微小的细节已经透露出是在用什么思维模式行走江湖。这二种思维模式,严格来说,没有什么绝对致命的不好,但如果选择了成长式思维模式,至少能够让我们发现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才是最有趣和迷人的部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