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老徐,保险行业最会写作的江湖女子。
8102年已经过去了,这几天朋友圈又开始打去年的脸和立今年的flag了。对于很多人来说,2019年要好好活,因为活好了才能完成2018年未完成的2017年的梦。
我也是在年末,突然发现,作为一个坐井观天的青蛙,自己坐在保险行业的天井里,私以为,每个人的保险认知情况都已经达到了我来保险公司基础培训过后的认知水平。
起因是我打算年末做牙齿整形。作为一名每天都要面见客户的保险代理人,我不想在我和客户开怀大笑时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抿嘴笑或者捂嘴笑而扫了兴。然而,我并没有一口漂亮洁白的大白牙。
所以第一步,选择口腔医院。整牙是一辈子的事,就像保险一样,退出成本特别高。鬼哭狼嚎般带几年牙套后如果效果依旧达不到约定的水平,即使赔偿我两倍费用,也毫无意义。就像客户如果买了保险不能理赔,前面送什么也没用。
经过多方打听,我选择了一家私立口腔医院,朋友去过,网评也不错,所以打算去看看,拿到方案之后再进行综合对比。
结果去了之后,我像一个傻子一样,所有的专业术语,我一句不懂,几套方案之间的差别,除了价格不一样,我也看不出来。即便顾问小姐已经非常耐心的在跟我解释,但我连想问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这是一次很失败的面谈。
于是我突然想到我自己的业务。如果一个客户主动来咨询我保险,她只知道保险好保险有用,她需要买,但她并不知道百万医疗和重疾的区别,就像我也不知道除了外观不一样,隐适美和钢丝牙套的区别一样。那么,直接去推荐产品,对于客户来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
而且这很容易造成
一有人只买过一回保险,就觉得自己买保险了,但其实保障范围非常的不全面,出险时发现不能报销。
二 信任危机。面对陌生的代理人,对其说的话似信非信,但又无从下手去查证,只能听天由命,期待自己遇到一个专业且值得信赖的代理人。
三 客户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业务过程中进展缓慢,且双方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忙,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网络方式谈业务,到如果是初次认识的客户,在我们不了解客户对于保险的认知水平前,两个人沟通来沟通去,代理人觉得已经解释了八百遍了怎么还问,客户觉得代理人猴急猴急,啥都不了解的就让我买单,两个人很容易就方案而谈方案。即使你专业无比,也很难有用武之处。
而这,竟然是我最近这段时间才想明白的道理。
随着业务模式的变化,在很多陌生人主动咨询保险的情况下,我发现我的把控能力反而变弱了,想想看牙经历,根本原因是源于对于对方情况的不了解而导致的无从下手。
所以,今天我想谈一谈,我在保险公司第一天学到的东西,我管这叫“醋溜土豆丝”。在我们眼中最简单的家常菜,做好吃了,不容易,这是真正见功夫的东西。
那今天,换个方式,以Q&A的形式,先去解决最最基础的问题。
Q:我只有社保,我想买保险,应该买什么呢?
A:看下面这张图,作为个人来讲,不管哪个年龄,哪个阶段,一套完整的保险方案,都是由意外+医疗+寿险+重疾组成。四者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只不过是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产品配置。基础保障类的配置完了,我们可以去配置一些年金险做子女教育和个人养老的规划。
Q:那么,这些保险应该如何去配置呢?
A:保险行业里有个双十原则,就是拿出家庭年收入的10%-20%之间去配置家庭年收入10倍的保额。比如说,如果我的年薪是10万,那我可以拿出一万到两万的保费,去配置到100万左右的保额。
一是考虑到目前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二是从经济的角度,十万的收入就是我对家庭的贡献值,那100万的理赔款至少可以让我的家庭未来三五年(除去住院报销和后续康复费用)不会因为我生病或者意外而受到经济损失。那对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对患者的心理负担都会降到最低。
当然,这只是理论,是原则,在实际的情况中,我们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去分析。所以,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家庭负担,最后的保险方案也是不一样的。
Q:那这几类保险,都管什么,怎么交钱呢?
不同的保险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我们切不能因为买过一份保险就万事大吉,这样很容易造成保障缺失,不能得到理赔。
所以接下来,我一一来介绍一下,这几款保险,具体能够给我们带来哪方面的保障,以及如何缴费。
一 意外险。
意外险是一套完整的保险配置里,最基础的保险,也是所有的保险产品里,杠杆最明显的保险,而且年龄的变化对保费变化不大。
意外险大部分都是一年期的消费型保险,大到身故伤残,小到磕磕碰碰,都有保障。身故伤残是给付型的,我们可以拿到一笔赔偿金,因为不管是身故还是伤残,都直接造成此人再无创造价值的能力。而磕碰这些小的问题,可以进行报销,解决社保不给管的那部分。
大部分意外险一年也就几百块钱,就可以解决百万保额。因为现在产品的细分非常具体,有些意外险只管大的意外事故,而没有涉及到小的磕碰。所以有时候客户因为意外摔伤啊,或者烧烫伤等需要报销时,才发现自己买的意外险不能报。
二医疗险
保险公司平时所说的医疗险,就是我们指的住院报销险,解决的是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
家中有人生病,主要是给我们家庭造成了两方面的损失,一是大额的医疗费用,这是显性损失,明明白白写在医院发票上,很容易看到,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损失。住院报销保险就是给我们解决这方面的费用的。社保不能报销的那部分比例,包括自费药和进口药,我们都可以通过医疗险来解决。
医疗险是一年期的消费型保险,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百万住院报销,基本就可以解决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了。当然,也有可以报销门诊的,可以管私立医院和特需的,都在保险公司的产品线之内,来应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都应该跟代理人进行详细沟通。
医疗险的费率,采用的是自然费率,所以它会根据客户年龄的变化,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整体来说,小孩和老人的最贵,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最便宜。所以我们的保费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调整,保费在几百到千元左右不等。当然,如果你考虑的是可以去私立医院甚至可以做到全球理赔的高端医疗,那么费用大概在万元以上。
三 重疾险
重疾险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保险,也是大部分人第一次买保险考虑的险种。因为这确实是生命和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重疾险其实并不算医疗险,而是我们的收入损失险,因为它解决的是我们生病之后的隐性损失:
收入损失+后期康复疗养费用+家庭负债。
家庭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大病的情况,收入会在短时间内锐减,而同时家庭支出却在无限增加,医院期间的费用,出院后请护工的费用,康复疗养的费用以及在调理期间的药品费,这些都是我们生病后实实在在会产生的费用,而医疗险和社保只能解决住院费。所以必须要有重疾险的一笔赔偿金,来缓解患者的家庭负担。
重疾险一般都属于长期缴费,终身受到保障。因为里面都包含寿险的责任,所以身故也会得到一笔赔偿。所以属于储蓄型的。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配置的一笔保险。
四 寿险
寿险在中国保险里,始终是缺失的一员。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发不愿意卖,因为利润低,代理人也不愿意讲,因为佣金低,而客户也不愿意接受,因为这是一款简单来讲,死了才能赔的保险。而对于大部分定期寿,都是消费型的,目前中国老百姓,还是很难接受消费型保险,而且只管身故。
但其实,这是一款留给家人,真正体现我们爱与责任的保险。世事无常,如果我们处于家庭经济主要支柱的阶段突发身故的话,那留给家人的,便是无尽的悲痛和无限的经济压力。
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年薪五十万的中产家庭,有资格矫情吗?》作者大致的算了一下,在北京,全职太太+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三环以内的房贷,丈夫的50万年薪基本一分不剩,才能维持相匹配的生活。而试想如果这样的一家支柱某天倒下了,已经好几年不工作的太太如何在短时间内承担起一家老小的责任?
所以,看似湖面上优雅的天鹅,需要的是湖下拼命地游。
而寿险,则可以很好的保障这一点。寿险只有一个责任,就是身故。被保险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发生身故风险,则保险公司一笔理赔给其家人一笔赔偿款,作为家人后续生活费用的补偿。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配置5倍左右年收入的寿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简单来讲,人一生面临的不可抗风险,无非意外和疾病。意外通过意外险来解决,疾病通过重疾和医疗险解决。如果因为任何一个原因导致身故了,那就用寿险来解决。
当然这些都是最最最基础的东西,从一些其他功能来讲,保险还有很多功用,比如寿险的传承,年金的养老等。但马斯洛不是说了么,先解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们再考虑社交等。
保险也是,先把保障类型的产品配置好,再去考虑更高层级的东西。
这是最最最基础,最最最压箱子底儿的东西了,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清楚无误的跟代理人去表达你的需求了,而且,还可以让代理人对你刮目相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