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
我的通讯录显示600位左右的人数,这其中家人、朋友、同学大概占1/3。
同事及工作上往来的陌生人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微信好友空间。
再基于微信朋友圈功能的强大性,什么半年可见、仅三天可见,或者屏蔽不可见,能开放彼此点赞评论的好友不到200位。
这剩下的200位,说实话,是真心觉得可以分享日常生活才保留的。我发我的日常,你默默地做个观众,偶尔互动调侃,关心关心大家的状态,挺愉快的一件事情。
前阵我看了一篇文章,说“我不再发朋友圈了”,理由是,朋友圈大多都还是熟悉的人,有时候忍不住情绪发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结果被大家责怪你怎么这么负能量,有个朋友还小窗私聊提醒自己,老是发这些不好,挺矫情的。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发朋友圈?
从我自身来说,无非就是想要分享当下的心情。不记得谁说,人都是需要社交的。朋友圈就是这样一个社交圈,以前你发QQ空间、发微博。再早一点,你用博客。网络还没有那么开放的时候,我们用短信进行彼此的联通和分享。如今网络开放了,社交圈极大化,很多人说朋友圈虚幻了,有的想炫富,有的过于卖惨。
对于这一点,我只想说,朋友啊,你看不惯可以屏蔽啊,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教养。没必要去给人评论添堵,何况,万一只是你“觉得”,你觉得他在炫富,其实他只是终于攒够钱买了一个包包分享喜悦。你觉得他在卖惨,也许他这一刻是真的心情低落。
然而,你以你的第一感官去毒舌评论,讲道理,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态?
02
前段时间母亲节,我转发了一篇名为《妈妈,你不要再老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并附上一段深情但不矫情的“告白”。
在发这篇文章前,和妈妈处在吵架的冷战期,我妈脾气比较大特别强势,也放不下面子。而我属于不善言辞的孩子,很多人都这样,平日其实也对家人很爱护,但中国人的内里都很传统,只有借着节日才会说出那句“我爱你”。
那天,趁着妈妈睡前发的朋友圈,道了歉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往后彼此脾气都能改改的臭毛病。
刚发完没到一分钟,有一个朋友评论:“平时对你妈好点不就得了,何况,你妈看得到你的朋友圈吗。”末了还带上了一个不屑的表情。
我很气愤,当即回复“我妈最爱翻我的朋友圈,怎么了。”那位朋友没有再回复我,倒是看到他去其他朋友的母亲节祝福状态里的高高在上的评论姿态。说实话,我不拉黑他实在是我宅心仁厚。
朋友圈这样的朋友不多,但也的确不少。
你每天加班加点完成了项目,公司集体出游放松,看到美好风景,习惯性发在朋友圈作为一种纪录。冷不防跳出一个酸酸的评论:“真有钱,真有闲,跑这么远去玩还不如把钱存着呢”。
你失恋分手很难过,又不敢和爸妈说,于是在朋友圈感叹了下时光易逝旧情难再。情绪上有些消极,文字也突显的颓废。马上又有人评论:“每个人都辛苦,有什么好哭诉的”。
你拍了几张家里猫的照片,放到朋友圈,很可爱的小猫,也有人指正你说:“搞不懂你们这些人,把猫当宝贝儿子一样,醉了”。
很多人都说,现在不管开心还是不开心的事情,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了,以前是觉得大家不在一起,彼此看看状态联系下感情。现在看来好像也没什么必要,久而久之,就不发了。
为什么我们都不能公开表达情绪了?这难道不是一个言论自由开放的时代吗?
03
时时刻刻想着给你泼冷水的“朋友”,正是因为这一类人的存在,才导致朋友圈越发的变质。
说实话,就算我俩是陌生人,也会顾及点基本礼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不能只顾自己一时口快图个高兴,好歹也尊重下他人的感受。
智者在给予批评或建议的时候,总能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既达到了目的,又顾全了对方的面子。
海明威有一段话这样写道: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懂与不懂,不多说。若真要说,也请三思一点,礼貌一点慢慢说。
你要实在看不下去,请把我屏蔽。不然,要么礼貌一些,要么,请你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