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妈妈群里在讨论如何治孩子的坏习惯,妈妈们都各有办法,如面壁思过、坐淘气椅、吓唬、拧大腿……我看了觉得有点难过,我能想象那些场景,如果我是那孩子,面对大人体力和智力的强大我会害怕。而我不希望我的女儿会有那种感觉,于是我开始仔细想我家的情况。
小姑娘现两岁半,出门玩的时间逐渐多起来,接触多了别的小朋友,我越发觉得她的特别,偶尔也听到别人的夸赞,连天天带她的奶奶也时常感叹“怎么有这么听话的孩子”,我作为妈妈也时常被她的表现惊艳。
这让我对孩子本身,以及对她的教育方式愈发敏感。我最近常想:她的乖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都说小孩是大人的镜子,她的哪些特点照出了我及我们的样子?我们哪些做法会对她的成长有正面影响?她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今年年初第一天上班,我列了今年的计划,其中有对她的培养目标:主动思考和创新;易于沟通和相处;生活自理,无坏习惯;性格乐观,思想独立;待人大方得体,待物亲切友好。
对,就这样,没有太具体的外在要求,只有对内心舒展的期待。无论以后她选择怎样的路,无论有无成就,我都想做她的大朋友,陪着她长大,多加以引导,不过分限制。所以经常和她玩儿时,她让我喊她“杏胡姐姐”我也欣然接受,以示我们的平等。
在早教中心的美食课上,我主张让她自己多动手尝试,而我负责关注安全并在被需要时帮个忙,而且我告诉一直专注干活的她,掰饼干和切水果的时候如果想吃,可以悄悄吃一点并没有关系;教她草莓吃完后,如果还想吃可以试试问老师再要一个。所以当别的小朋友早已在大人的帮助下吃完走完,我们仍在按老师教的步骤认真做第二次的时候,我内心一点儿也不慌张,依然静静陪着她完整做完第二个木糠杯,看她吃完所有草莓和酸奶,直到最后结束还把摊儿也帮老师收拾的干干净净。
对于我来说,只这样就很美好,无论水果切得是否均匀,无论饼干擀得是否够碎,也无论别人做得怎样,只要自己有收获,做自己就好。
她特别爱看书,每次看很多本也总意犹未尽。讲绘本时,我总是想听听她眼里的故事。所以一般边讲边问些问题,诸如:“哇~你看这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呢?”“怎么办?”等等。她也喜欢看图说话的讲一些,或者根据想象延伸一些。当和书上说的不一致时,我也不纠正她,以免限制她的思维和想象。不过是个故事,本来就是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或许就是最宝贵的能力。
所以我家的《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是跳舞版,因为每一个比有多爱的动作,她都说是在跳舞。我常想象一个画面:哪天她发现别人的故事版本和自己不一样时,她会怎么办?我希望她能坚持自己,也能接受别人,这样就能享受两个故事,人生亦如此。
这么做并不是没原则的任她发挥。我一直注意告诉她是非对错的边界。在她做不好的事情时,我第一话就明确告诉她:“你这样做不对”,然后讲道理。当然做的很好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真棒”。经常如此,她就大概能知道一些事情的对和错,现在经常也看到有些事情发生时她会明确评价,而她在做之前也能有个基本预判,避免有些不对的事情发生。
这么做也不是只追寻她眼前的感受。我希望她以后的人生丰富多彩;希望她能有丰厚的资本来获取更多的机会;希望她能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希望她永远为生命去活而不被生活所迫。所以她的童年一定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我认为这和快乐并不冲突。我想做的是让学习更快乐,不要成为沉重的负担;让学习更丰富,远远不只是应试体制的文化课成绩。
有些事情难的是思考和决定,而想清楚想要什么该怎么做时,做起来也就简单很多。当然每个方法和技巧的摸索都需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比如画画,我和老师沟通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常见引导禁忌、正确引导方式、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在陪伴时只要稍加注意就能轻松应对。
当然这也离不开一位好爸爸的认可。他虽然经常忙到不见人,只要有空儿一定是陪闺女的,教她叠纸、唱歌、过家家、防被抢东西、甚至防被打,引导性很强。
我希望把自己过成我所期待的她的样子;而她,只要是她爱的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