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伶
01
我特别喜欢钱钟书在《围城》序里说的一句话,“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哪怕是作品被引用转载,甚至抄袭洗稿,这部作品仍是作者自己的,记录了作者曾经走过的路。
人生这部作品亦是如此,恰巧作者是我们自己。
有些路,注定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哪怕撞破南墙,头破血流,也无怨无悔。
在人生的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为我们出谋划策,但想要描绘出内心所向往的诗情画意,只能靠我们自己细细琢磨。
出谋划策者如父母、师长与朋友,相对作者而言,不过是个旁人。
旁人多说无益,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从来都只属于局中人自己而已。
02
《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锦觅,一出生便被她的亲生母亲前花神喂了“陨丹”,从此断情绝爱,就算掐手算出女儿万年内仍会遭受情劫,也要逆天而行,命24芳主将女儿拘禁在水镜中,母亲认为如此便能护锦觅一生周全,怎知千算万算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小鱼仙官润玉亦是如此,自私的认为,只要修复好锦觅的陨丹,锦觅就只属于他一个人。
他们都忘了,忘了人体尚有排除异己的免疫力,忘了锦觅本也是个完整的人,忘了锦觅的人生只能由她自己主宰,更何况锦觅是个神,区区一个药丸如何能控制她的意志?
前花神也好,众芳主也好,小鱼仙官也罢,说白了都不过是旁人,他们在锦觅的人生中能起到促进或者阻挠的作用,但却阻碍不了她的自我成长。
锦觅是个完整的人。她从来都只属于她自己。
人,无法代替一株草发芽,无法代替一朵花开花,也无法代替一棵树结果。这点常识我们都知道的,诚然我们越活越健忘了。
03
自古以来,为人师者有其授道解惑之职,为人父母者有其育养之责。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密集,人际关系随之复杂起来,人也就有了多重身份,亦师,亦友,亦上下属关系,亦亲属关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能真正看得清自己身份的人不多,而那些身份不过是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产物。
在现代中国的身份体系下,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渐渐淡化。体系本没有好坏之分,然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结果。
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流通更快,人也就越来越焦虑,很多小孩在对比中长大。
就像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极力夸奖了为大家做早餐的大华,很不满意地对儿子巴图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一样,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压力下成长,孩子纯真善良的天性被抹杀不少。
巴图在节目中不小心透露,“小时候,妈妈经常责怪我不懂事,什么都做不好,很怕妈妈。现在……不怕了”,显而易见,生活中母子俩之间少了很多纯粹的快乐。
有时真的很不明白,“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为何他们就不能用也曾是那个年纪的自己来对待孩子?
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的出发点,是可以被理解的,但用不科学的对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否快乐暂且不谈,孩子的天性被抹杀,其想象力和去爱人的能力就会少了很多。
更何况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谁都不是谁的附庸。
成长,就是人生这部作品中的字图,需要我们自己一笔一画慢慢勾勒。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我想,应该就像《小王子》一书中提到的,
真正的成长:不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被社会打磨成一样的世故与圆滑,而是在生命的成熟中,仍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和一颗善良的爱心,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最纯粹的快乐。
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旁人,就且备好板凳,买好瓜子,等着看一出好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