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匠心第20期|
——高原女神——
文 / 程 菡
初春的仁多玛村依然飞雪连天,灰茫茫的天空将一片枯黄的广袤草原映衬得愈加苍凉。
这个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山村,与大多数藏区一样,仍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封闭,保守,贫穷,是仁多玛村给人最初的印像。
然而,这个只有一条红土路联通外部世界的村庄,却用他们的手工编织品征服了世界,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都是他们的合作客户。
而这一切改变始于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姑娘----益西德成,村里人都亲切的叫她德清。
01
德清是中美混血。她的父亲是位藏族作家,母亲则是美国的人类学家。
22岁那年,德清刚刚取得了美国名校双学位(电影学和东亚社会研究),纽约的高薪工作正等着她入职。
优渥家境、面容姣好、高知高职……德清无疑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但年经的德清却陷入了茫然:我真的要拍电影吗?我能当好一个导演吗?我能做点其它的吗?
母亲看出了德清的迷茫,建议她用所学的电影知识去父亲的故乡——甘南拍一部藏区纪录片,寻根也寻自己的心。
此外,钟爱藏族文化的母亲还交给德清一个任务——去藏区寻找一种叫Khullu(库)的牦牛绒。
就这样,德清扛着摄像机从纽约来到了青藏高原,来到了离天空很近,离尘世很远的仁多玛村。
德清一边拍摄,一边寻找着库。
库是牦牛头颈附近最纤细的绒毛。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高寒地区动物特有的一层毛下更细密的“底绒”,用以防寒。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又会自然脱落。
在都市,绒用于制作昂贵的织物,最常见的是“羊绒”。 牦牛绒更罕见,在国外的奢侈品店,一条牦牛绒制作的围巾售价高达数百欧元,有些甚至能达到上千欧元。
由于采集麻烦,牦牛绒在仁多玛村几乎都是废弃的。这里牧民最主要的生计,是每年卖出几头适龄的牛羊。
而狼群的袭击,暴雪灾害,致命的传染病,随时有可能毁掉这一切。“他们完全是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听天由命是多么残酷的字眼!望着这广袤荒凉的草原与身边孩子明亮的笑容,德清心中的答案日渐清晰:也许我能在这里做点什么,为自己也为牧民。
02
德清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人活着不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是要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做”。
年轻大胆的德清决定在这片高原上,建起一个工坊,把牦牛绒加工成精美的围巾、披肩,推向世界各地。
一心想带领村民脱贫的德清,兴致高昂的走在不熟悉的山路上,叩开一户户牧民的门,收到的却是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对于牧民来说,放弃游牧来织布实在太匪夷所思。
“没有人相信我能做到,他们甚至不相信我可以长久生活在这里。”
语言不通,没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排外保守的牧民,暴雪冬季的来临,质疑的眼神……很多时候,德清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但她爱这片土地,爱她的事业。
德清脱下习惯的轻便衣物,套上厚重的藏袍,更好的融入牧民,继续努力游说。
她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藏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外出,和他们一起聊天到深夜,计算他们的经济收益,介绍牦牛绒生产加工,甚至还收获了爱情——隔壁村的藏族小伙。
整整一年时间,排外的牧民们开始慢慢接受认真诚恳的德清。德清终于争取到第一个员工——桑吉。紧接着, 德清又吸引了16 名村民加入。这就是德清的第一批工人。
工人的问题解决了,德清又面临另一个难题——寻找投资人。没有人相信这个富家女会在苦寒的高原上扎根奋斗。
“我是认真的!”德清一直念叨。
最后母亲成了德清创业的第一个投资人!
2008年,在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手工作坊Norlha(诺乐)建立起来。“诺乐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不仅是指单纯的物质财富。”德清解释道。
03
德清直接从牧民家中收购牦牛绒,这让仁多玛村的牧民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废弃的牦牛绒也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
要做最顶级的牦牛绒织品,德清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各种布料,对于并不以擅长织布闻名的藏族人而言,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德清把自己所学手把手教给他们,还请来尼泊尔的纺织大师教授技能。一个工人从零开始到出师,大约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大叫,太难了,不习惯,做不了。但我坚持要他们学,不停的鼓励他们。”
好不容易教会工人纺织,德清还要面临员工偷懒不上班,突然不来工坊的尴尬境地。
有人劝说德清,把收购的牦牛绒运回都市纺织加工,省时省力还可以赚取更多。德清毫不犹豫的摇头,因为她建立诺乐的意义是:改善牧民们的生活质量!
除了对牧民的承诺,德清的坚持还体现在对产品的品质上。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一定要做出最顶级的牦牛绒织品!”
库的采集不能用剪刀,只能在其自然脱落的过程中用手一点一点去扒。而清洗一吨牦牛绒,需要50个人花上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但这却是德清一贯的坚持。
古法编织的工序,繁琐而复杂。机器上超过4000根的线,都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并不容丝毫差错。精确检验每一根经线和纬线,方能进入织机。
“关键在于在什么时候需要换什么线,完全需要制作者自己心中有数,所以只有熟练工才能做得出来。”
整整30头牦牛的绒毛,只能织成一条围巾。平均一个工人四天才能制作一条围巾需要的纱线,然后这些纱线将被送到织布车间,一条围巾制作需要数天或更长的时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品过程非常的慢。
04
但正是这种流水线不具备的品质和情感体验,与奢侈品牌的产品诉求不谋而合。
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布料,坚持用昂贵但环保的进口染料,尽可能地让设计简单,凸显原材料。德清用品质征服了欧洲市场。
第一年,就给仁多玛村带回300份的订单。逐渐地, 诺乐出品的牦牛绒制品打动了远在巴黎的时尚界,Hermès、LV、Balmain、Sonia Rykiel、Lanvin和Haider Ackermann等品牌都开始启用这个小村庄提供的产品。
德清用最古老的编织手法将最上等的牦牛绒,制成独具藏文化色彩的“奢侈品”。德清也向牧民证明:牦牛绒走向国际,并不是“天方夜谭”。
如今,诺乐工坊已经成为拥有 150 多名员工、年产 9000 条毯子和披肩的生产基地。
每个工人都有机会尝试各个工序,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根据技艺高低、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领取不同的薪水。
德清实现了当初的“雄心壮志”:让逐水草而生、靠天吃饭的牧民们。不用再惧怕风雪,不用再颠簸流离,可以坐在暖和的厂房里,安心地织就新鲜的人生。
22岁,德清带着一个小小的摄像机闯进甘南。2017年,站在青藏高原上的德清,已经32岁。
她在这里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学会流利的安多藏语。高原强烈的日光让她的皮肤不再白嫩,染上了两抹健康的高原红,让德清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藏族姑娘。
“现在才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光,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
十年时间,益西德成从一位来自纽约的异乡女孩,成长为将牦牛绒织品打造成中国顶级奢侈品的“高原女神”。
过程虽万般艰苦,但心中信念一直如初,指引她前行。不忘初心,以梦为马,这才是最顶级的奢侈品,也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END---
转 载 须 注明作者及出处外。
致匠心(ID:Heart-Hands):专注做点东西,至少能对得起光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