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教师/记者/作家
今天的话题关于上面的“斜杠”,他是指那些有多种社会身份,并且每个身份都能换取价值的人,为什么要说这样一批人,是因为最近总被一些身边的朋友频频刷新职业观,
来来来,我要讲给你们听:
邻居小姑娘,90后一枚,广电编专业,毕业一年,不找工作,成天见她穿着睡衣宅在家里,吃喝玩乐之余,竟然能自给自足。前两天,小姑娘找了一个广告公司的工作,做活动策划,她说,这份工作并不是她的主要收入,她平时会在淘宝接一些制作PPT 的活,一页50-150不等,一个活低于3000她一般不接……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妥妥把专业变成“斜杠”的生动故事,那么,且听下文:
不是别人,我妹,从小学习没多好,却表露出不错的社交能力。毕业后,小姑娘从门槛较低的商业活动执行公司做起,现在干到了流水几百万的单身小贵族,不仅如此,小姑娘的朋友圈里,还经营着与公司毫无关系的啤酒生意,利用生意积累的资源,啤酒已经进入了很多家大型酒店。
看吧,利用人际资源优势,也有可能推动“斜杠”!
弟弟小东,是高速公路部门的员工,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并没有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三班循环,下班即是生活。去年当了爸爸的他,突然发现母婴用品是个大市场,而且,自己恰好有海外渠道,于是,开了家实体店,专卖海外进口母婴用品,据说生意很好,月入两万以上,这个“斜杠”收入已经妥妥超过第一收入。
看来,找到合适商机并果断采取行动,也有可能推动普通人成为“斜杠”。
身边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抖音上卖萌的4S店销售小张、在起点中文网写小说的销售小李、顺便开了个编程学校的弟弟、还有开炒酸奶店的科研工作者小朱……
我和老公都不由感慨:怎么突然一下子,身边的朋友都成了“斜杠”!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高手
我不同意专注专业能力,等第一职业成为高手才能在第二职业修炼成“斜杠”的说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能够为“斜杠”话题发声的人,大多数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制造者或学习者,掌握话语权的他们,剥夺了更大一部分沉默的声音:她是我专科学历的妹妹,业余时间做着啤酒推广的小生意,只为多赚点钱;他是4S店的小张,西装革履的八小时,压抑了他严肃外表下那颗闷骚的心;他是美容院里做按摩的小李,朋友圈的漂亮衣服,对开来说,既为兴趣,更为谋生;他还是写小说的小李,一直有个作家梦却没当成作家……写作能写到收稿筹,做西点能做到当商品卖,做PPT能原创模板……这样的极品毕竟是少数人。而沉默的大多数呢?他们只不过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去斜杠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为了更有趣的生活,或者多还点房贷早日过上不为钱发愁的日子,就这么简单。
互联网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有兼职的可能性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网络支付位列其中,其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给买卖交易增加了平台,比如淘宝、微信朋友圈等,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结,有了联结,就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商机,蝴蝶效应说的是,世界上每六个人之间必定能建立关系,而微信朋友圈,这让这六个人有了足以对话的平台。因此,我用着法国买来的香水、澳大利亚的精油、日本的丝袜和韩国的面膜,而且他们都不贵。不仅如此,这样的平台把推广成本降低到最小,给每个人随时随地挣钱提供了可能。谁说不能躺在床上赚钱?谁说工作一定还要有8小时的界限?如果,只是通过渠道搞来点东西卖,并且能挣到钱,我觉得这就是“斜杠“,而且一点都不低级,毕竟挣钱才是成为“斜杠”的王道!
不是所有职业都需要深度
岗位分七种,市场、销售、研发、生产、服务、财务、人力……其实,不是每个职业都需要有深度,大部分基础服务业、行政类、客服类、基础生产类岗位,多为简单重复的工作,人力成本带来更高的收益,通过管理方法创新提升绩效,这些岗位的劳动者,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有严格的界限,下班后,他们完全自由,而且,他们也希望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宽度的追求者。一个画面一直不能忘记:寒假里,我们一家驱车旅行,夜晚路过一个服务区,漆黑的夜里,只有小超市的昏黄灯光还亮着,里面坐着一个女人,孤零零的守着一堆零落的柜台和商品,百无聊赖,可这就是她的工作。我当时突然就想起“斜杠”这个概念,既然手里有手机,身边有电脑,利用下班时间,甚至是工作不忙的时间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都比这样坐着强很多吧?这,也许就是许多人成为“斜杠”的最初原因。
我们楼下的马老爷子,常年在路口摆着一个修车摊位,因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他又在旁边卖起零食和矿泉水。去年有了OFO,老爷子的修车技术让他成了OFO的维修顾问,顺便说一句,他家里的老太太开了一个小饭桌,老爷子还负责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修车人/买卖人/OFO顾问/小饭桌老板
每个“斜杠”都不太高大上,但我还是想给大爷点赞,顽强地抵抗着生活的艰难、不甘于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拓展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每一次身份的拓展,都值得敬佩。相比于人家,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享受着优越感,却受到身份、精力、观念的种种限制,从这个意义讲,我们无权评论“斜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