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脑海中有很多图景一一的涌现出来,拥挤着,没有一点的绅士感。
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我在西藏整整生活了两年,到过遥远的羌塘草原,曾沿着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夜行,一幕幕场景就像是电影的片段,即便是离开了,也让人回味不已。
我想,这或许就是离开一个地方,才开始怀念吧。
所以,我想通过舒缓的书写,把这些场景记录下来,也算给自己的过往一个小小的交代。
(1)
第一次看《文成公主》实景演出时,是在2014年的8月份。
高原的天,黑的晚,八点半将近九点时,天才刚刚黑头,而实景演出需要大量灯光效果,所以要等待天黑才可以。
虽然是8月份,昼夜较大的温差,让坐在半山腰看演出的我们,还是都披上了军大衣。演出到半截,下雨了,很大很大,好在有天棚,观众可以免于雨淋,而演员却自始至终都在雨水中演出。演出的故事情节中有大雪纷飞和北风呼啸,8月里的冰雨带给现场的感觉,像是真实的一般。
“到不了的地方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作故乡……”
那一天的整个观看过程,泪水止不住的流啊流,雨水止不住的下呀下。
我甚至不知,眼泪为何而流,而这雨水,是不是碰巧了下。
后来的两年,我有机会,前后四次去观看《文成公主》,四次泪流,四次下雨,无一例外。
演出的场地位于拉萨市南侧的慈觉林景区,问老拉萨们,为什么每次去看,都会有雨。
他们说,是苍天被公主感动了。
后来终于明白,在高原的雨季,每天傍晚的一场雨本是正常,而慈觉林的演出场地,又是兜雨的地形,所以在雨季几乎每天晚上9点多到10点,基本都会有一场雨,演员们都习惯了。
下次去,还想流着泪、伴着雨,一起重温那段跌宕而又充满温情的历史。
(2)
拉萨城有两个岛,仙足岛和太阳岛。
都位于拉萨的南侧,仙足岛占据东南的位置,太阳岛占据西南的位置,如今有绕城公路将两个岛链接,拉萨河成为沟通两座岛的水上通道,新修建的滨河公园,也成为拉萨新的一景。
我常常一个人,骑着山地车,沿着河滨公路,从东骑到西。累了,就把车子放在路边,坐在拉萨河的河堤上,晒太阳。不远处的南山脚,是我曾经种过树的地方,每年拉萨市都会组织人员在拉萨河谷、雅江河谷和南山北坡种植大量的树木,如今南山北坡,一个可以驻足面对布达拉宫的地方,已经是郁郁葱葱。
临近绕城公路的仙足岛一侧,有一个叫作天堂时光的书店。路过蛰进去,会发现是一家有藏式风格装饰的书店,矮桌配藏式沙发,店内的屋顶也是藏式装饰,看完别有一番风味,站在这家店门口,朝着对面山上看,就是慈觉林景区,是文成公主演出现场,那里也有一家天堂书店。
太阳岛是整个拉萨市的休闲娱乐的地方,听说曾经一度非常的火爆,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花草虫鱼市场,还有宠物市场。平时工作中午休息之余,会走到这个市场上看看花,看看猫儿狗儿,也不失为一种调节。
临近拉萨河的一排店铺视野比较开阔,尤其是初冬下雪之后,对面高山冰雪覆盖,晶莹剔透,山下水未结冰,山水相映,别有一番美感。
店铺中有一家小小的酒吧,时不时会有驻场歌者,即便不喝酒,进去点一听苏打水,在这山水间听一听音乐,也是不错的放松。
(3)
相对于拉萨过于短暂的春和过于漫长的冬,以及每天滴雨的夏,我最喜欢拉萨迷人的秋。
拉萨的秋,因为天高地厚的缘由,要比内地的秋来的晚一些,但劲儿头却不比内地矮半分,甚至还会超出几分。天格外蓝,叶子是一点一点变黄的,最终变得格外黄时,才慢慢落下。
如果此时在仙足岛走一走,你会发现水落石出的现场感。大块的砾石和小块的鹅卵石,悉数平铺在河床上,白色的河鸥从头顶飞过,水边偶尔会有前来喝水的牛,百姓家养的乳牛。在西藏可不是所有的牛都是牦牛的,也有黑底白花的乳牛哦。
秋天来时,夏日里滴滴答答的雨骤然停止,当空气中能够感知到的水分开始减少时,你的身体就会告诉你,秋天来了。
拉鲁湿地的芦苇丛开始慢慢变黄、变矮,夏日里看不到在里面吃草的牛,这会像是长出来似的,能够被人看见了。如果你有幸骑行到拉萨市郊(将近十公里的路,还是需要勇气),还可以去采摘园里采摘自己想吃的水果,春季草莓维多,秋季则是葡萄了,真的好甜。吃一颗,仿佛日子都变甜了。
(4)
骑行在拉萨,对一个人的身体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需要翻山越岭时,不敢一个人骑行,而是要结队前进。有时候队伍浩浩荡荡十余人,连吃饭的时候,涌进一家店,然后再涌出一家店,都是浩浩荡荡的,看着旁边吃饭的藏家百姓“咿咿呀呀”的感慨。
毕竟,在拉萨的早餐铺,一般都不会太大。
而骑行之前,势必要积累大量的热量,以抵消一天的消耗,早餐吃藏面配牛肉饼,然后几个人再来几磅甜茶,就足够一天的消耗了,就好像长途跋涉的骆驼,需要储存很多的水一样,我们宝宝的吃一顿,就可以行的很远,远到甚至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
在工作台呆久了的人,一到周末,就像是撒出笼子的小鸟一般,蜂拥着出来,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尤其是春末夏初之时,高原上的空气依旧冷冽,却不似冬日的刺骨,藏家百姓开始走向田间地头,用铁锨、刨子等敲醒沉睡的大地,把种子撒在土地里,开始了一年的耕作劳碌。
骑行队伍虽然庞大,可我喜欢把戴着耳机徐行。前后车之间的距离有个五六米,谁也不打扰谁,仿佛在这天圆地方中穿行,又像是在与自己的对话,孤独再不是一个人的,而是这天地间的,无限大却又无限小。
(5)
布达拉宫脚下有一个小小的酸奶坊,偶然的发现了它,于是就无法自拔。
酸奶坊位于布达拉宫西侧,旁边是停车场。白底黑子墨蓝边框的大大的布匹招牌,随风飘来飘去。
好在酸奶不似这广告幌帆,却是始终如一的好喝。
酸奶坊与其说是一个小小的饮品店,不如说是来藏旅游的打卡地,一张张图片,或是严肃脸、或是欢快脸,或是忧郁脸,里面一直很热闹,而对我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酸奶是我的。
一般,我会来一份酸奶,带“人参果”的那种,然后挖上三四勺白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之中,先把“人参果”一颗一颗吃掉,再把白糖和酸奶拌匀,一点点的把酸奶抿掉。
不能大口吃,别怪我没提醒你哦。有一次,朋友挖起一大勺子送进嘴里,然后酸的脸部器官全部扭曲错了位,吐出来吧不忍心,终于吞下去了,说了句:这酸奶,要亲命,是真酸啊。
是真酸,所以要抿,不要吞。
除非你要做八戒,不想知道它的味道。
哦,对了,“人参果”是当地高原上生长的一种小果子,有点像内地的山药豆,配着酸奶吃,恰如其分——绝配。不信,可以尝一尝。
(6)
第一次在拉萨过酸奶节,啊不,是雪顿节的时候,是在2014年8月份。
当时开心到飞起,被突如其来的几天假砸住,神经质的偷笑半天。
2014年7月份入藏,先是军训,在军区结结实实的摔打了半个月,被雨淋过,被冰雹砸过,此后便是紧锣密鼓的上班,因为赶上西藏的旅游高峰,西藏本地举办几个高端论坛、会议、会展,所以忙得马不停蹄,太需要一个假期来好好的放松一下了。
于是跑到罗布林卡,藏语的“林卡”就是公园的意思,罗布林卡,可能就是叫作“罗布”的公园吧。
可别小看罗布林卡哦,它可是拉萨最美的古建筑群之一呢,距离西藏博物馆不远。
雪顿节的罗布林卡,有美食街,来这里的人,都是开启逛吃逛吃的模式的。
第一次去,没有经验。看见藏家百姓一家人铺在树林子的草地上一块布,把甜茶放上去,把从家带的好吃的放上去,然后把从美食街上随时买的小吃放上去,不一会儿就摆的满满的,一家人围坐,吃吃喝喝然后打打牌,好不快乐。
而我和朋友,傻乎乎的只带一个手机出来,连一个垫屁股的纸张都没带,地上是不能坐了,只好随着人流走,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也是快乐的一天,不过劳累的很。
第二年,等我们有经验带着餐布去罗布林卡时,美食节取消了,我们“哀悼”了半天,不过也劝解自己“不完满才是人生嘛”,买点东西,坐在地上吃嘛,也算是过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