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一事获得了普遍关注。随之引人注目的,还有公众号“二更食堂”。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它热点追得好追得巧妙,而是因为追得毫无底线。
(原文段落不贴了。我不忍心。)
用三流小言的文风“诗情画意”地描摹死者的惨状,二更食堂是我见过的第一个。
它的标题同样充满了对读者的挑衅:《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一看便知,这无非是深谙流量之道的大号,忽视读者的心理舒适度,不择手段地吸睛。
这位视角清新脱俗、跳脱出“我们”中间的、高高在上的公号,不知用怎样的奇思批判着我们对此事件的关注(原文被早早删除)。我只看到,它极其煽情地渲染着想象中死者的生前,案发的过程呈现得如同一篇散文。低俗淫秽的散文。
可以看得出,对于事件本身,这个公众号并没有投以真正人文意义上的关注。它所做的一切,它所谓的批判与思考,只是为了打造一篇爆款推文。
它的基点是公众的情绪,而非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与理性担忧。
2
多少公众号拿公众情绪大做文章,不说自明。
它们研究的并非客观意义上的事实,并非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它们真正花心思琢磨的,是受众心理学。
如何能激发“民愤”抑或戳到读者的“痛点”,是它们集中精力攻克的领域。
此过程不考虑社会后果。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过,统治者往往利用群体“盲目”“狂热”“轻信”的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
而今时今日,某些公众号所做的一切,也无非就是抓住受众的心理特点,用精心打造过的文字引导着群体的思想、情绪,让他们信服于爆文所展现出的宏大思考与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将他们变得越来越同质化。
我的朋友曾经对我说,她觉得自己被公众号蒙骗了。
全网倡导的“精致生活”“消费主义”,让她越来越心安理得地一掷千金,用钱堆砌自己的生活。
其实所谓的“实用好物”并没有使她变得更精致更享受,只是不买,她就落后于人流。
公众号的宣传势头愈发猛烈,焦虑的读者愈发依赖公众号。公众号需要粉丝量,读者需要公众号替他们辨明方向,做出选择。
3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营销手段必不可少,打造爆文是必备技能。这本来无可厚非。
为了迎合受众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行文之间,技巧性越来越多,文学性越来越少,道理越来越浅显。
能予人启迪,这也是好的。
然而,文字越来越刺激,观点越来越偏激。
甚至,屡屡以触碰底线为代价,病态追逐热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切是公众的喜好造成的。
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碎片化造成了碎片化的习惯。鲜少有人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和阅读。似乎读者更愿意看别人替他们进行思考,似乎读者极容易跟着公众号的思路深入进去,然后点头称是。
然而这次,二更食堂翻船告诉我们,公众没有那么容易糊弄。
人性有底线,道德有底线。技巧把玩得熟练了,天长日久,难免会对这些底线麻木,甚至不自觉地忽略。这时候该醒一醒了,看不到这些线,无异于自取灭亡。
4
我希望的是,公众号能够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在普遍浮躁的年代,公众号将某些事件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对于引导读者沉潜社会,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但,希望那些观点,是真正地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而不只是为囚住读者的眼睛。
我认为,公众与公众号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类似于朋友的关系,是互相交流与分享观点,是展现世界与看世界,是平等的朋友间的讨论,而并非一个如高高在上的老师,将绝对高端的观点俯身倾泻而下,另一群抬起头,尽数接住。事实上,这次事件告诉我们,公众绝非僵化的群体,甘愿接受泥沙俱下。
所以我多么希望,一个公众号的粉丝,不只是与它志同道合的人群,最好也有观点的碰撞,这样才能互相吸纳,“教学”相长。当然,这些观点,绝不能相悖于道德。
不要自己囚住自己。读者一直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推送,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什么时候,公众平台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交流与辩论的平台,而不是满是套路的观点引导、情绪引发,那就是我所期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