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知乎上的一篇文章,重新论述北大学生得了空心症的现象。很有意思。有几个段落恰好与最近自己得到的一些感悟重合。“哲学家们到了最后,都会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虚无的。或者说,从语义学的角度讲,“意义”这个词所承载的重量,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承载的。而不同的宗教,无非都是一套封闭的世界观,你通过赞同某些前提,来换取一个安全的有限自由的大牢笼。”
最近听了翻转电台的关于福柯的论述,看了《人类简史》,都发觉所谓的意义、价值、正确都是虚幻的。所谓帝国,所谓经济,所谓宗教,所谓科学,都是想象出来的概念。这些概念将一代一代的人凝聚合作,也同样引发了争端。
我们当下所流行并奉为圭臬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皆是如此。Trump的黑色逆袭也能够证明,人们渐渐开始不吃自由平等那一套了,开始转向自身的实际利益。福柯曾经研究过他所处的时代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通过边缘人物看出当下理念的虚妄,他发现所谓的疯癫,都受制于每个时代的主流文明。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那么什么是自己的方向呢?要批判的看待这个世界,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约定俗成的正确?是归隐山林?还是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如何看待这世上所谓的攀比,如何以平常心去应对呢?
愈来愈发现,未知的事情太多,所知的常常会被打破。
值得高兴的是,我现在真真正正不再试图去相信什么了。大学时代看书,都希望寻找到短平快的真理,希望自己被填充,被指导,希望找到归属的感觉。希望知识可以改变自己,吸收越多的知识好像就可以证明自己越来越完善了。
哈佛大学的Tal·Ben·Shahar教授在幸福课中论述,好多人都以为改吸收更多的信息就可以改变自己,但其实,幸福需要的是transformation,而不是information。把我们的大脑看做容器,好多人把信息接收当做主要目的,以为当信息把容器装满,任务就完成了。但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改变容器的模样。对信息的解读在transformation中非常重要(同样的事情,失败还是机会?)快乐是头脑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实际生活的状态,更不是银行账户的状态。改变的不是信息,更重要的是容器,容器不改变,吸收再多的信息也没有用。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破而后立,立而后破。追寻的过程中可能常常会面对一场虚无。自己所认可的,某一天会轰然倒塌。即便如此,罗曼罗兰早就说过了:“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然后继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