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这样的话:
-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开开心心的;
- 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能幸福;
-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老是一张苦瓜脸;
-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憋心里;
- ……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健康、快乐地长大,甚至还有其他的期待,可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去反思一个问题:
父母的情绪和视角,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有个小男孩,六年级,聪明、好学、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科技),然而相处久了,在一次外出实践时,我却发现:即便在大家开心地相互闹腾,玩着各种游戏,即便是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积分,他有笑,但笑意不达眼底。
原本以为是有什么事情困扰着,但随后的几次相处,会发现他可以在众人面前露出笑脸,但下一刻可能在你一不留神眼底的那股孤独和抑郁感就来了。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在开开心心地互动,他会突然担心妈妈在家里会生气,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原本以为我看错了,但和身边的几个朋友一起留意了一段时间,我们决定回去看他的原生家庭。
他的妈妈,情绪化特别严重,当她开心时,她会像个小孩子突然冒出一些创意,然而当别人没有做出她所预期的反应时,她会开始发脾气,以往的大小事情就会被撤出来;时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丈夫不回家,时常会说孩子都不懂事……
他要出去,妈妈就会说“你又不听话了”,“你让我不开心了”……
是的,如果你有留意,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上一篇文《有一种暴力叫“情绪勒索”》里的那个小男孩。
- 还有个小姑娘,6岁,从来没见过她笑过。有一次借着游戏的机会,了解了下她的家庭情况,她说:
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爸爸打妈妈,妈妈哭得好伤心,我好心疼妈妈,我不喜欢爸爸!
妈妈经常哭,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可是我看她哭我也好难受!
我想玩,可是妈妈不开心,我就不出去玩了
……
这是她的原话,6岁的孩子,有点小大人的感觉。
有个26岁的人曾告诉我说:我受够了妈妈的那种念叨,天天念叨那些有的没的,整个状态都是消极的,我自己都不想回去了,每次回去都开心不起来。
可是,这个人也经常在做这样的事情,而且没回去也没见有多开心。
……
来点更多人中枪的:
我爸爸妈妈的婚姻很不好,我也排斥进入婚姻……
我爸妈经常吵架,我跟老公本来不想吵,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也为了一些小事经常吵架……
我爸妈的相处模式就是冷言冷语啊,感觉他们很不恩爱,我跟男朋友之间也经常这样……
在之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小娜,如果你觉得你父母不快乐,你敢让自己快乐起来吗?如果你觉得父母不幸福,你敢让自己幸福吗?
初听到这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哭笑不得的——
这什么鬼?
父母的快乐与否难道就决定了我是否能够快乐了吗?
难道我一辈子就依着他们的情绪而成长吗?
难道他们不开心我也必须难过?
难道他们觉得不幸福,我也不能够让自己不幸福吗?
这什么荒谬的问题!
可是,在前两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曾经陷入这种荒谬的问题二十几年而不自知!
前两天,老爸教练技术一阶结业,我去参加了他们的聚餐,在餐会上,他当着助教团和他小组的成员的面,承诺半年内结婚。
当下我的幸福感升起,同时也感觉某一处的恐惧小了一点,当时在热闹中,并没有觉察到这是什么。
随后快到尾声,人走得只剩下几个人坐着边吃边聊,突然老爸打电话给对方说了一些心里话,一开始是扩音的,听着他们说的,我哭了。
哭的当下第一个感觉是:老爸终于愿意走出心结了。而在随后,我发现自己一身轻,松了一口气,恐惧感不见了一大半。
· 来聊聊刚刚提的恐惧感,我在怕什么?或许有些人已经猜出来了。
关于这部分,在蔬菜的心理社群,我曾作为课程案例参与过一次咨询体验,当下所选的案例是关于如何走出对两性关系的恐惧感。但由于这是为了上课,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心理咨询过程中应注意的部分以及需要把握的度,并不是真正的咨询,从头到尾我只找出了一部分恐惧源头,另外还有一点找不到,或者该说,我潜意识知道,只是不愿意面对。
当时上完课来回看了好几次课程的内容,不局限于蔬菜的提问,还有其他伙伴的提问以及自己的回答,重新回顾后自己的回答是否有变化……试了各种方式,虽然突然悟了点东西,也发现自己荒唐的地方,但依然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有恐惧感存在。并且明显地感觉到这个恐惧,已经不在于“恋爱”或“婚姻”本身了,而是更远的地方,只是当时找不出来。
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我所描述的问题,忍不住了:见鬼!恐惧的原因不都清楚地写在上面了吗?
老爸一直未婚,而老妈的第二段婚姻也不好。
这话后面是想表达什么?
一是害怕自己也步入这样的一个层面,然而这个恐惧在上完课后已经自己悟出来,解决了。那么,另外的呢?在听到老爸的发誓以及和阿姨的电话,我为何松了一口气?并且有一种声音存在“我终于可以去找我自己的幸福了”,这意味着什么?
记得赖佩霞在TED的一次演讲中,问到关于“警察、小偷及叛徒”的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是警察,结果出现了一个小偷,谁是叛徒?
如果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是小偷,结果出现了一个叛徒,谁又是叛徒呢?
这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很好笑,但当我回过去看前面的那些事例,包括刚发生的那件事,再去回望这个问题,我沉默了——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中,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不快乐,作为孩子,我们敢快乐吗?是不是快乐了,就是叛徒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会说:
扯淡!荒唐!怎么可能!
但是,去回忆我们的过往,不禁自问:真的是扯淡吗?在这个讲究“孝道”的中国,这真的不存在吗?还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呢?
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不孝的人,但,我们也不能做一个愚孝的人。
所以,在了解了自己剩余的恐惧源头,并且意识到自己还有一部分恐惧一直未消去后,我对自己说:
小娜,在这件事情上,我知道你很怕,你怕如果自己幸福了,爸爸妈妈不幸福,你就是个不孝的孩子。
可是,这真的是他们要的吗?他们要的是什么?作为父母,再怎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幸福,难道你跟着不幸福就是孝顺了吗?
小娜,你已经长大了,你能够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孝,什么是愚孝。
我相信你能够去做区分。我也相信你,有办法去做到去影响他们,让他们也慢慢地受影响而开始愿意打开自己,让自己比以前幸福。
或许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只是,幸福、开心这些情绪词,本身就是靠感觉而来,因人而异的不是吗?
然后……2017年的目标之一,截止到今天我先提前完成了30%。
那个“原生家庭”,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
一提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我相信,有很多负面的话语,在《情绪勒索》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不少人在评论区或私底下跟我说:
是啊,我非常感同身受,我感觉我妈也是这样的,……,我现在就一直没有安全感……
我妈妈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我身上,害我现在都快30了还是没有自我价值感……
我爸爸根本就不管我,还一直贬低我,我好恨我爸爸……
……
会有这些想法,真的太正常不过了!我曾经也是,在13年内刚接触相关的工作坊时,刚意识到自己的很多行为和思想,包括自己的成就等,很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后,那种恨意就开始涌上来:
都怪他们,整天不让我出门,害我现在都还在害怕社交!
看他们天天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害我一点都没自信!
没事离什么婚,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吗?害我天天被说“没人要的孩子”!
都怪你们从小拿我和其他人比较,天天比天天比,害我总觉得自己不如人!
真是的,整天就知道吵,这种婚姻害我都不想进入婚姻了!
……
只是,随着越深入地了解原生家庭,越发现自己恨不起来,甚至越来越平和,越谅解。
我们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可是父母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啊!
当我们去回看他们的原生家庭,了解他们为何会这么做后,突然发现自己看开了。
是啊,他们做到了当下时刻他们所能够做的事情,他们已经尽了他们所能出的力。
有些朋友问:你这么喜欢了解心理学,甚至因为工作坊自己受益了而决定走心理这条路,那么你不怕原生家庭的影响吗?心理学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你这么乐此不疲?
我不怕吗?说不是骗人的。可是,怕有用吗?
当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难道就不能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啊,难道还要用3、4岁小孩子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吗?
-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中“原生家庭”的定义吧: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新的婚姻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让人通过原生家庭的剖析,与父母达成和解,于是,也会与童年的自己和解,达到自我认知的完善,再以这样的健康人格,去惠泽后代。
这才是心理学运作的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有些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确实在还没走出来之前是疼痛不已,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去提起的,但有些时候,当这些伤痛一点一滴地减少后,再去回望,会发现是多么荒谬不已,而自己居然就沉浸在这么个荒谬的事情中度过了这么多年!
彬彬有礼桃子老师在志愿者群里跟我们这群志愿者们多次提到过:
真正的成长就是觉得原来的自己是个傻逼。
作为成年人,别拿“原生家庭”说事了!每个人的成长与原生家庭有关,但从什么角度去看就会影响看到的结果,同时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和决定,最后影响了结果。
所以,“原生家庭”真的不能改变吗?即便不可改变,难道不能去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然后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建立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吗?
永澄大大曾经提到过:
每个人都应积极地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并通过自我意识来主动地做出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亲爱的,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是选择继续揪着过去不放,也不放过自己,还是选择谅解,并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呢?
我相信,成年的大家,已经有选择了!
PS:
1.我知道,认真看完这篇的小伙伴要么理解,要么会喷,不管哪个,欢迎留言。
2.也有可能会说,看完更恨了,或者不知道怎么走出,嗯,下一篇吧,未来会持续走这方面的内容。
3.我花了半年去接纳跟承认自己对父母的恨,又用了接近5年的时间逐步走出来,甚至此刻即便我敢说对老爸已经没有怨恨,更多的是祝福,但可不敢说对老妈已经没有恨了。所以,想一步登天算了吧。
4.几张截图内容均是在蔬菜心理社群中讨论的关于自己恐惧“恋爱及婚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