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The Band's Visit(乐队来访)斩获10项托尼奖,但在这丰富多彩的百老汇音乐剧中还是属于小众单元。对于一般来纽约的游客来说,看“Hamilton"可能是源于一种来都来了,要看就看最好的心情,看“哈利波特”是圆了作为哈迷的一个梦,看“歌剧魅影”和“猫”可能是在致敬歌剧经典,看“芝加哥”,“狮子王”和“Wicked”可能是被随处可见的广告牌洗脑,但是我相信把这部“乐队来访”排在其他这些剧之前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
这不是一部靠卖力宣传而招揽观众的商业剧,它就低调地呆在角落等待人们去发掘,正应了那句谚语“酒香不怕巷子深”。营销和产品一直被摆在天平的两边,也许不论偏重哪边都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作支持,但我觉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潜心做产品的人少了,很多人都走上了营销至上的发展之路。所以遇到这样一部从乐队成员的天蓝色套装都能看出它清新脱俗的“好产品”时,我们还是要珍惜的。
下面就从故事和音乐两方面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
主线是讲一个埃及的乐队受邀来以色列演出,由于语言障碍阴差阳错地滞留在一个偏僻小镇,有幸被当地人收留而共度的奇妙一夜。而支线则是讲述了4个不同类型的“呼唤爱”的故事。
一.守候
在人们还没有移动手机的年代,异地恋是多么折磨人的一件事儿呀(虽然现在有了手机,异地恋对情侣来说也还是个考验)。沟通是所有关系维系的核心,但是地域和科技的限制会客观影响沟通的质量,从而也会对感情的发展产生影响。在这部剧中描绘一个青年,日复一日的守在街角的公用电话亭,等着女朋友给他打电话,街坊邻居在调侃他的痴心时,他总是坚定的回复,“虽然她现在还没有打给我,但是很快就会来了”。不论什么年代,这种对一段感情坚定的信念其实恰恰是攻破异地恋魔咒的制胜法宝,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也许回到过去那个单纯的,不方便的年代,人们反倒更容易心无旁骛的一直走下去……
当然啦,他最后终于等到了对方的来电,几句简单的问候却着实暖心啊。
二.懵懂
这段的搞笑情节还是很多的,因为懵懂,笨拙,所以经常洋相百出。哈哈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喜欢的异性相处时套路还是要有一些的,但是点到为止,不能太油。
三.妥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经典写照。做为新手父母,新的角色带来了新的责任与压力。丈夫在妻子面前表现得就像个任性的大男孩:“北京瘫”在沙发,把头靠在妻子肩膀上,顺手拿起一瓶啤酒,骄傲得讲述起自己儿时恣意妄为的趣事。但是,在妻子情感崩溃离家出走后,又瞬间转换成一个合格的父亲:轻柔的给宝宝唱着摇篮曲,哄他入睡。感情有的时候就像Concerto,在双方势均力敌却又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下,竞相演奏。
四.冲动
剧中的男主角(乐团团长Tewfiq)和女主角(餐厅老板娘Dina)上演了一段女追男式的冲动爱情。Tewfiq虽不善言辞,但Dina深深的被Tewfiq身上那种艺术家气质而吸引。简单的几个指挥动作再配上他质朴的歌声就让Dina感觉到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这种不一样通常可以做为开始一段感情的原动力,但就像烟花一样,美好的只是那个瞬间,没有后续燃料支持,终会消失灭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是这四段爱情中,唯一一个没有happy ending的…
总的来说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整部剧描绘的都是很单纯的爱。
音乐
我是在听了官网(https://thebandsvisitmusical.com)的音乐后被里面陌生的民族乐器和优美婉转的歌声深深吸引,才决定来刷这部剧的。
虽然大师级的古典乐是好的,但是有特色的民族乐总能激发起我的探索欲望与热情。这部剧中所呈现的音乐那可真的是满满民族风啊,而且还是以大众都能接受的表达形式来呈现的。简单来说就是:公认的好听。(以前去看过一个韩国现代民乐乐团BlackString的演奏,有些编曲是有点儿奇怪的,不能用好听来形容)
在去看剧之前简单的调查了一下埃及的古乐器,开始以为那个像琵琶一样的乐器叫鲁特琴(Lute)是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但后来经小伙伴纠正,在“乐队来访”里面出现的其实是一种琴颈更短的鲁特琴,叫乌德琴(Oud),它是中东及非洲东部及北部使用的一种传统弦乐器,有“中东乐器之王”的美称。另外,乌德琴还被视为吉它之祖。(来自维基百科)
其实,这两次民乐演奏体验,最让我欣喜的还是里面的鼓。不管鼓的形式和材质如何变化,但都切实的感觉到鼓手是一个乐队的灵魂啊,激情的律动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次,还有一个让我比较意外的乐器是单簧管/黑管。演奏家悠悠的吹着他那未完成的自创曲,营造了一种奇幻的感觉,让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的一部小说《解忧杂货铺》。
总的来说,这次的体验是相当不错滴,很享受这种音乐打动人的暖心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