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于先分析产品核心逻辑,再去分析某个产品,先抽象概括,再具体讨论。这么做的原因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参见内容产品分析:进化之路(一)。因此本篇文章着重分析内容产品的核心逻辑。
内容产品有3个核心要素,一是可以聚合用户的内容;二是把合适的内容分发给合适的用户,实现高效分发;三是内容消费,基于此展开社交。
总的来说就是内容和社交两个方面,下面围绕内容和社交展开来说。
一、理解内容
内容是一种经过组织、可被获取和利用的信息,这是我个人定义,非官方说明。
1.内容粒度
理解内容先理解内容的组成:内容粒度。内容粒度指内容的最小颗粒是什么形态,这是我自己定义的概念。不同产品由不同的内容粒度构成,比如抖音几十秒的短视频、爱奇艺的长视频、简书和今日头条的长篇文章。
2.内容生产
内容粒度由内容生产决定,就互联网产品来说,内容生产分为三种方式:PGC与UGC,以及混合形式PUGC。PGC为官方生产内容,UGC为用户自己生产内容,PUGC为官方生产内容与用户生产内容相结合的方式。
3.内容聚合
最小颗粒度的内容形态是零碎的,需要一种聚合方式把零碎的内容组织起来,方便用户获得需要的内容。比如简书用专题聚合内容,即刻用圈子聚合内容,今日头条用频道聚合内容。
4.内容分发
经过组织聚合的内容需要分发给内容消费者,分为中心化分发与去中心化分发两种方式。
中心化分发就是把围绕一些特定的内容分发,通常中心化分发的内容量有限,需要人工干预,一般为官方强推的内容。
去中心化的分发强调内容分发的差异性,每个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不再围绕某些特定内容,内容广度相对更大。
内容分发的几种方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参见内容产品分发模式分析:社交分发与算法分发。在此不再赘述。
二、理解社交网络
我把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分为三部分:建立关系链、基于关系链形成社交圈、社交网络的影响。
1.建立关系链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关系?这就是社交意图,社交意图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生存、建立社交关系、帮助他人、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有了社交意图,我们与谁谈、谈论什么呢?我们社交对象主要是为了加强与交往密切的人联系,其次才是与关系较为疏远的人来往,我们交谈时间的80%都花在了固定的5到10个人身上。
交谈内容大多与他人有关,并因为听众而改变,我们与固定朋友圈和较大范围的人交谈内容会不同。
此外,怎么才能表示我们与他们建立联系呢?关注是移动互联网一个伟大的发明,关注分为单向和双向关注,关注了一个用户就可以与对方产生更深度联系。
2.基于关系链形成社交圈
社交圈有两个基本性质:社交网络由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朋友圈子组成;根据不同生活阶段、爱好、共同经历会构建4~6个朋友圈。
社交圈的形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优先结交,我们倾向于同交往人数较多的人来往;第二是匹配度,与对方匹配度越高我们越容易与人交往,我们大多愿意与同性质的人来往。
在社交圈中,基于互联网的社交行为主要包含私信、评论、点赞、分享等。
3.社交网络对我们的影响
社交圈是不断扩大的,但最终我们只会被社交圈最内层的3个人影响,即我们的朋友的朋友。
我们拥有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根据联系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弱联系与强联系是动态变化的,弱联系可以变为强联系,强联系也可以变为弱联系。
我们大部分交流都是同强联系的人展开,强联系的人对我们影响也最大。弱联系的人可能是重要消息的来源,但可信度不一定高。
以上就是关于内容和社交的分享,后面继续分析具体某个产品,欢迎讨论交流。
参考:《小圈子大社交》,作者是PaulA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