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第一句话便是“人生苦难重重”,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承受着各种痛苦。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怀,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生活就是这样,从没想过让你轻轻松松的过完它。其实遇见问题是痛苦,解决了问题会带来新的痛苦,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生命正是在这样不断承受和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样一个阶段正是我们心智成熟的旅程。之所以说是“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我们不够成熟,不成熟到我们不能理性的面对生活。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斯科特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逃避问题,当你的人生处于懵懂时期,也许你看不清楚身边发生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你简单的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这样的你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还不能看清楚、想明白的话,你就会渐渐与这个社会脱轨,变得孤立。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心理年龄是指你人生某个阶段应该拥有的处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关键。如果你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那么就表示你还不成熟。
为什么我们要成熟呢?因为人生路就是一个成熟的旅程,这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于不成熟的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变得成熟呢?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自律。派克认为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看做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推迟满足感: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有拖延事情的习惯,今天的事情如果不是很急的话,便会拖延到明天甚至后天再完成,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生活很累。因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一开始便贪图享乐,把最棘手、最痛苦的事情留到后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给你增加痛苦和负担,倘若你最先完成这些痛苦的事情,后来轻松的学习和工作便会让你觉得快乐。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人生选择题的时候都是“先享受,后吃苦”,马上得到满足感,满足自我欲望,殊不知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这让我想起了走三阶的读书与读后感分享,对于稍微专业与概述复杂的书籍,我都总会留在最后去看,总是先选通俗易懂的书籍看,能即刻得到满足感,但其实这往往容易让自己养成拖延的习惯,因为这是自己内心不想去直面问题并感受痛苦的书籍。包括读书分享也是一样,本该看完一本书籍分享一篇读后感,但自己确就是只看书不分享读后感,因为完成读书容易让自己即刻满足,读书分享繁琐与耗时所以一直就往后拖延,到了迫不得已马上要到中周末的时候才手忙脚乱累上加累的把读后感分享完。可见贪图暂时的安逸,只会让自己更累与更痛苦。
承担责任: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特别是在自己失败后,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把致使失败的原因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往往让人觉得是可笑的,这样的人拥有一颗虚弱的心灵。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果敢面对。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别人为我们的选择付出代价,唯一的是承受者只有自己。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为个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要躲开这种痛苦。很多人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我们感到乏力,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工作场合的一位女同事,因常年和丈夫两地分居工作,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提出离婚,她接受不了丈夫提出的离婚,然后几次自杀未遂以死要挟丈夫,她把这次离婚的问题归结于丈夫与情人,也不想去承受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去为自己的个人行为与生活承诺责任。作为成年人,我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我们需要不断增加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了解尽可能多的事实,当我们手中拥有的筹码越多,我们就越有自信跨越前面的困难。书中说,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当我们此时绘制出了一张人生的地图之后,我们还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更新自我。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生活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移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这就好比我的一位发小,由于父亲当年不务正业风流成性,导致家庭破裂与妻子离婚,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后的他也是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年少时还锒铛入狱过,在外面花天酒地喜欢玩弄女性感情,结婚不久后就离婚,然后又结。由此案例可见移情的概念。
最后一种就是保持平衡,人生有喜就有悲,有苦就有甜,没有谁的人生会一直幸运或者悲惨下去。该笑的时候放生大笑,该哭的时候也不要吝啬眼泪。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理性的生活,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生活快乐多于痛苦。对于没有必要的事情就不必计较的太多,有时,你越计较,失去的就越多。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这就好比我们在酒吧同客户玩色盅,每个人玩色盅都只希望自己能胜获对方。做为酒吧工作人员我们往往玩色盅经验十足且略胜客户一筹,但如果我们只是一个劲享受的赢的快感时,会让客户索然无味的,同时也会让客户拒绝与你玩色盅。所以我们要放弃取胜的欲望,以平衡的方式与客户较量色盅,让彼此都快乐起来。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对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這方面的专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识,清楚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能够说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园所处的地形、花园的优点和缺点等。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兴园艺事业融为一体。对于事业的爱和关注,极大地扩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信仰始于人们的成长经历、文化环境……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穷其毕生精力努力生活,但等到回首一生时才发现,自己是在跟着别人的步伐过了懵懂而庸碌的一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人们碍于传统观念的限制,总认为信仰是对于某种例如佛教或基督教之类的宗教信仰,但这样的想法太狭隘,信仰的广度和深度远不仅于此,它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把尺,让我们遇到问题是能靠它对其作出取舍,能在我们迷茫时给我们动力,带领我们前进。
最后一部分恩典讲的潜意识也是让我感觉蛮神乎的。为了引入这部分的内容,作者首先让我们回忆生活中有无数“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我们极其神奇的体验,但好像我们有一种神奇的抵抗力,在大部分时候都化险为夷了。然后讲到了潜意识,其中梦在心理治疗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潜意识可能以清晰的语言讲述病人最真实的情况。另外,即使我们的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潜意识也会提供各种信息,与我们沟通,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问题,我们称之为“杂念”。其实我们经常忽略潜意识的神奇,认为这些都是无规律的特殊现象。我觉得认识潜意识的重要性就是要尊重对内省的体会,和不自觉行为的重视。我们人类有时太理性,靠理性安排一切行为往往忽略了真实内心的体悟。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因为我们惯于选择平坦大道,这是我们的惰性使然,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也是我们身上的一种原罪。书中明确指明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病态的,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与努力。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一个是健康的,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所以我们在追求心智成熟要能察觉自身懒惰同时自我反省,一旦发现自己放慢了脚步,就强迫自己加快步伐,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大步迈进。只要克服懒惰,其它阻力都能迎刃而解。熵的概念告诉我们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成熟需要不断的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因为它必须与自然力量对抗,还要反抗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我们与熵的对抗是永恒的战斗。
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难以寻觅,但比其它大道更近终点,而且是近了十分之七的路程。终点站:是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