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通过很多单个的小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如今社会文化的一些观念与思考。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境,很有文学底蕴的书,而观正文,也确实如此,先说意境,作者通过古时发生的一些故事借古言今,从外而内,从小而大,从传统文化的衣着服饰,到传统美德的忠孝仁义,以此来提醒人们,就算现在文化形式多样化,中外交融常态化,但作为曾经那些美好的,一直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仍不应该被忘记,而是应当铭记。但是,对于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有些会直接明言,有些则会只字不提,以平实的文字,述说平实的故事,如清风明月,如高山流水,或过往无痕,或深远自然,而意境,它的意思正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少说甚至不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或许,当你第一遍读过文中的某个故事的时候,还并不能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但当你静下心来,细细思索,也许就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一本书,无论你的观点是否会被读者认同,但只要读者愿意去想,去思考,就是一本成功的书。
其次,再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所展现出的作者的文学功底,单从书名已可窥一二,作者用了“襟怀”一词,而为何不用更为常用的情怀、胸怀呢?因为一不够切景、二不够准确,无论情怀还是胸怀,都没有宽阔胸襟这层意思。再比如“剥了不孝子的皮”这一章,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嘉庆皇帝看了湖北巡抚的奏疏,震怒”,同理,这里作者用了更为少用的“奏疏”一词,而没有用奏折或者奏章。同是这章,皇帝看了“奏疏”,觉得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对自己上承天命,建极绥猷的彻底否定和极大讽刺”,这里,作者既没有单用建极绥猷,也没有直接用上承天命、下应民心,而是用了“上承天命,建极绥猷”。
虽然全文之中,鲜见对偶,少有排比,但为了词句描述更加准确,作者在一些单个句式的选词上,也仍然选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这就很是考验作者的文学功底了。
另外,作者也极为善于引用,从四书五经,到现代戏剧,从人物传记,到历史文献,从饮食著作,到歌曲小说,涉猎之广,学识之博,足可见其文学功底。
但是,作者的文虽然善于引经据典,虽然注重字词的准确,却也不会一成不变,作者也是很善于以诙谐的语句,来增加阅读的乐趣,来增加读者的兴趣。
比如,“传说中的微服私访”这一章结尾,有这样的描述“赵匡胤说:知道了,没有吃没有穿,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再比如“德不孤,必有邻”一章,有这样的描述“宋真宗慰问群众:同志们,一路上吃素,都不习惯吧?受苦了!等活动搞完,回去好好补充营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文风,并不是一味的仿古,全程严肃,也会在一些地方以现代说话的方式进行叙述。
最后,起初看到书名,以为会是一本小说,后来发现更像一篇篇的散文。而说到散文,文中也专门有一章“从无用处读书”对于散文进行了描述,文中说“文学课堂的教师一般讲不透彻散文是什么东西,讲来讲去都是什么‘形散神不散’之类,有道理,但总觉得没说透”。随后作者又举了很多关于散的例子,说“散,都是一个意思——无用”“即只有无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最后总结说“因此,我说散文就是无用之文,就是没有用处的文字。现在说读者读书的层次要提高,就是要提高到多读、喜读、爱读这种没有用的文字,‘从无用处读书’”。
通篇读来,作者的观点都很新颖,很正确,也都很值得大家深思,我想说,这本书,确确实实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