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和朋友一起驱车到雁门关游玩。
雁门关,期盼已久的雄关圣地,我来了!
据介绍,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初到雁门关景区,凉爽之气扑面而来,丝毫没有夏日酷暑难耐,天气凉爽,随着降雨量的减少,高达的树木明显减少,山上杂草变得稀疏低矮,荒凉之感油然而生。历史上多少将士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守卫边疆,有多少壮志豪情,随风飘扬。李陵、卫青、霍去病、范仲淹、杨家将。英雄名字如雷贯耳,让敌人闻风丧胆。这里,是英雄诞生的地方,是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是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
关城 ,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
雁门寨,位于铁裹门东西两侧山脊平台,北宋时期设立,为军事驻防要地。与西陉寨、胡峪寨并称为“雁门三寨”。所处形势十分险要,扼关山拒漠原御关内,诗载:“危峰千丈界南北,岩岩堆云雁得过。此日振衣临朔漠,何时归翼伴阳和?席依上界侵睛汉,水落人间作大河。何时殷勤苦修筑,汉迁飞将本无多。”
隘口,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 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隘墙,隘门,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相传北宋时,朝庭以潘美为帅,杨继业为先锋镇守北地,三军来到雁门关安营扎寨。潘美让杨继业到关口外驻扎,即现在的白草口,当时此口并无名称,潘美想羊怕吃败草,就把这里叫败草口好了,试图把杨业困死关外。后来杨业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纪念杨家忠心报国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因为羊怕吃败草喜吃白草。
古关道,亦为勾注塞古道。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诗载:“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李牧祠,位于 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 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 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
站在雁门关长城高处,举目遥望,远山长城隘口,烽火台等历史建筑遗存历历在目。凉风习习,衣袂飘飘,有展翅欲飞之感。仿佛听见古代战斗的号角吹起;遥望蓝天,遥想黄河之外黄沙滚滚,仿佛听见 游牧民族马蹄嘚嘚,厮杀声,战鼓声,战马嘶鸣声,刀枪剑戟碰撞之声,响彻山谷。雁门关苍凉凝重、雄浑大气与肃杀荒凉的关内外环境交相辉映,不愧为“天下第一关”之美誉。
雁门关的战鼓擂动,旌旗招展,不只是吹响战争的号角,也是民族融合的号角,更是晋商不畏艰险,撒播汗水,勤劳致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地方。李牧,卫青,霍去病、杨家忠烈、范仲淹,一个个抗击游牧民族的英雄,不畏生死,血染沙场,保家卫国,名垂千古!此时此刻,只能用两首古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凉州词 唐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