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个脸皮特别薄的人。
换言之,我不太喜欢麻烦别人。
所以迄今为止,文章撰写、电台录制、公众号运营、商务接洽等,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完成。
有人提议说,别那么累啊,请个助理吧。
这个我有想过,但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我真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聘请一个个人助理。
我说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完成梦想之前,我们必须苟且,必须找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去维持基本生活和日常开支。
所以我暂时无法辞职。
我只能一边做着会计,一边向梦想慢慢靠近。
我知道, 实现梦想需要物质的积累。
正如刘同所说:“理想有时必须要靠工作才能养活,但理想不能消失,因为未来的生活也要靠理想才能撑下去。曲线救国,爱好与现实并存,总有交相辉映的时刻。”
-2-
今早简书上有位读者给我发简信,她说她即将实习,本来打算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好,但看到一个作者在文章里写“你花60%的时间在工作上,40%的时间在写作上,而别人花90%的时间在工作上,你说谁更可能做得更好?”“你眼下要做的事,应该是有助于你实现你的长期目标的,而不是与之完全无关。”她突然觉得很困惑。
她问我,究竟应该先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养活自己,慢慢提升,空余时间经营梦想,还是舍弃一头,一门心思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的回答是,在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野心之前,请踏踏实实找一份工作,先填饱自己的肚子。
-3-
我不反对将自己的爱好当作全职来做,但辞职或当一名自由职业者是需要看准时机的,不能盲目。
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在从事专职写作前,曾当过10年的外科医生,35岁那年他才弃医从文。当时,心脏移植手术尚在日本进行尝试,技术很不娴熟,渡边淳一所在的札幌医科大学刚巧开设了这样的手术。
一次,渡边淳一在一项手术中对心脏提供者的死亡判定提出了疑问,认为该患者并非脑死亡。怎料,此举竟得罪了医院里的权威,令他无法再继续呆下去,于是他递交了辞呈,选择离开。
渡边淳一辞职的时候三十多岁,按理说已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可即便后来去了东京,他还是会在每周三跑去当地的一家医院做医生,借此养活自己。
他将这段经历揉碎,写进了长篇小说《无影灯》。可以说是就地取材。
中国青年报曾经采访过他,问他当上全职作家是不是偶然。他说,是的,可以这么说。假如我当时所在的医院没有进行这样的手术尝试,假如当时我把自己的怀疑闷在肚子里,也许我会当一辈子医生。这可真是很难说的事情。
-4-
有份与爱好不相关的工作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是离职了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也不是在职中就一定实现不了梦想。
谁会想到,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刘慈欣,竟然是一个发电厂的工程师。
他就职于小城,周边环境相对封闭,距离市区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过着枯燥刻板的生活。他有妻子儿女,平时也做家务,会送孩子上学。他是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然而,他钟爱科幻。
他说,生活沉闷,但科幻中却有无限精彩。
按说刘慈欣如此热爱写科幻,那他应该立马辞职,全职写作。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照样上他的班,每天看4小时书,跑10公里路,利用余下时间写作和陪伴家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刘慈欣的故事告诉我们,写不写的好真的和你全不全职没关系。
能力强者尚且还有份工作解决温饱,能力较弱的你又怎能孤注一掷,凭借一时冲动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呢?
-5-
知乎上看到一个匿名提问:写作应该全职还是兼职?写不出来怎么办?
下面有个匿名回答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我为了写东西,考上一本,却没去报名。父母整天以泪洗面。你是成年人了,可以决定自己的路了,但是在他们眼里,你是个孩子,你走的路充满荆棘,不安稳,就算你自己觉得开心,他们却在乎你一路上受了多少伤。”
18岁前,我们被父母托举着,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是他们的苟且成全了我们的一切。如今,我们终于能够自力更生了,请别再踩着父母的肩膀去实现你口中的梦想。即便最后成功了,也胜之不武。
我不想为了我小小的梦想失去饭碗,让年迈的父母忧心忡忡;不想让他们用养老的钱继续资助我,让我去买书、买设备。
父母老了,该停下来颐养天年了。苟且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们吧。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是,我们需要诗和远方,那是每个人藏在心底的期许。
但是,在到达远方之前,我们必须苟且。
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赚取财富,那样才能去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