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性格外向的人,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派对动物”“总想成为人群焦点”,心理学家埃伦·亨德里克森(Ellen Hendriksen)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4个对外向性格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 “外向者的朋友很多,但都是泛泛之交”。为什么外向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多”?2015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外向者更愿意发起社交活动,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外向者更容易认识跟自己相似的人,当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了交集后,社交圈就会加倍扩张。
发表在《人格研究杂志》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外向程度跟人际关系满意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质量不能用来作为一个人是否外向的指标,每个人都会有几个密友,以及一些“泛泛之交”,只是数量略有不同。
第二个误解是:“外向的人能通过社交给自己‘充电’”。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外向的人能从社交中获得动力”。不过,有研究证明,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带来的积极作用。亨德里克森说,内向者社交时更容易“心累”,但这不代表社交就是折磨,也许他们缺的只是一种让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
第三个误解是:“外向的人不会产生社交焦虑”。亨德里克森说,社交焦虑来自于“总觉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害怕被别人评判或拒绝”的心态,它并非内向者的专享。
第四个误解是:“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独处”。亨德里克森介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参加聚会、演讲等“外向型”活动时,通常会在三个小时后出现疲劳症状,而且“人越多越累”。她说:“高强度的社交之后,谁都需要休息,这不是性格问题。”就好像综艺主持人在台上热情开朗,私下却很安静低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