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112/200】《思维破局》作者作为咨询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帮助来访者完成思维的破局。这种困局往往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迷宫。来访者在里面走了一圈又一圈,每一次都回到原地,总是走不出去;2.拼图。来访者手握拼图,努力地拼凑,却怎么也拼不出全貌;3.擂台。来访者的内心深处好像有几个小人在打拳击,始终难分高下。
作为咨询师,我培养了这三种思维:一、“属加种差”思维。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界定一个事物。需要经过两步:第一步,先确定它属于某一类;第二步,确定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别。比如,我们将手机定义为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其中,“电话终端”是我们对它的归类,“在较广范围内使用”“便携”是它与其他类型的电话终端的区别。二、变通思维。现实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懂得变通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三、元认知思维。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认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考等),另一方面又会对这些认知活动本身进行再认知(再感知、再记忆、再思考),这种再认知的行为就是元认知。
一、思维破局,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我把“当众念检讨是件丢脸的事”的想法变成了“有没有可能,当众念检讨还不丢脸”?思维一变,我的行为就跟着变了。这,就是“思维破局”。帮助我们解锁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钥匙,是思维。困住我们的,也多是思维。我们的思维观念如同一层窗户纸,改变就如同用手指在窗户纸上轻轻地一捅,然后,光就透进来。
逆向思考:试试倒立过来看自己。当你遇到一件事,你生气,多半不是这件事本身使你生气,而是因为这件事触碰了你的底线,你才生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正是通过生气,了解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只有先了解自己的底线,才会审视它,调整或捍卫它。烦恼不是菩提,对烦恼的思考,才是菩提。
如果我们转换思维,事情就会发生变化,把“have-do-be”(有—做—是)模式转换为“be-do-have”(是—做—有)的模式。“我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客观存在的身份”更为重要。当我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这就是be,然后你就会按照这个身份去做(do),于是也就有了这个身份(have)。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个最典型的“be-do-have”,罗森塔尔向老师暗示这些学生是未来的人才,这是be;然后老师们开始悉心教导这些“未来的人才”,这是do;最后这些学生果然取得了好成绩,这是have。去找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角色,去体验这个角色的生活方式,你就“入戏”,成为一名“演员”了。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你想演谁,就先成为谁,去行动,终将收获。
在NLP(神经语言程序)治疗方法中,有一个治疗理念叫“换框”。我们的觉察范围是在一个被我们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个体认知限定的“框架”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问题困住,是因为这个“框架”使我们看不到其他视角。而“换框”则是用一个新的框架来重新看问题,这样做增加了视角,更容易发现解决方法。跳出黑和白,就能看到无数种颜色。换框角度:
二、职业投资,擦亮眼睛,抓好职业这副牌。
选择职业的那些要素,它们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和两个特殊要素。三个基本要素为:行业、职能、组织。1.行业。行业可以分为金融、酒店、互联网、咨询等,行业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内容,选择行业也就是选择工作领域。2.职能。职能又叫岗位,它可以分为销售、运营、研发、技术、营销、行政等,岗位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选择岗位也就是选择如何工作。3.组织。组织可以分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创业公司、自由职业等,组织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氛围,选择组织也就是选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软性因素。剩下两个特殊要素包括:1.城市。2.上司。因此选择职业可以有很多方法:换个组织,换个上司,换个岗位,换个行业,换个城市。当你贪恋的越少,你能拿到的机会就越多。
“抓住趋势,你的职业发展会更快。”这是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40年的努力得来的一条实践经验。这里所谓的抓住趋势,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行业。提供一些思考行业趋势的方法。1.把工作看作一种投资。2.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3.刚需性行业和周期性行业的玩法完全不同。刚需,代表一种相对稳定的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的行业是刚需性行业,那意味着它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刚需性行业会有“大小年”,但不会消失。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这个行业就不会消失。刚需性行业会有新的运营模式,但旧的经验不会被丢弃。比如在餐饮业,即便现在出现了新的支付方式,但是美味的食物和优质的服务却是依靠常年积累的经验确定和保存下来的,它们不会被丢弃,也无法被取代。所有的新模式、新技术,所起到的都是一种“加持”作用。刚需性行业会有小经验,但难有快爆发。
在当前的行业局势下,除了有刚需性行业,还有一类行业——周期性行业,它们有明显的曙光期、爆发期、平稳期和衰退期,把这个过程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就得到一条典型的S形曲线。在这样的行业里,大家很容易想到一个很直观的发展策略:卡位策略——在某个行业即将迎来爆发期时进入这个行业,那么无论去做什么,后期都会跟着行业的上升期而有所收获。雷军的“站到风口上,猪都会被吹上天”和桑德伯格的“登上火箭船”就是对这种策略形象的说法。这个策略有两个重要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找到未来可能爆发的行业。第二个环节是,你拥有一定实力和机会,卡住这个行业的位。
多数非刚需类的新技术、新产业在曙光阶段都会经历五个时期:
选喜欢的职能,还是选有钱的职能?选择一个职能,需要在三种价值中做出权衡。这三种价值分别是:喜欢、核心、可迁移。“享受”,就促使你愿意去体验这份职业的整个工作过程,而在对职业的分解中,是职能决定了你是否享受这份工作的工作过程。拥有高口碑的产品和为高端客户服务的优秀团队就是“酷”公司的标志。有能力的老板通常有这样几个特征:经历丰富,拥有职场的成功经验;手握一项或多项优势技能;信守承诺。
做职业选择时,一定得先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到底能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跟对上司“吃肉”,跟错上司“吃土”。上司也是很多人选择跳槽的最直接的原因。在职场中,上司或者老板,总是举足轻重。好上司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成就动机强。一个成就动机强的上司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推背感”,这样的上司能够推动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2.能容人。3.真诚。4.跟你的价值观相近。人们往往喜欢跟自己相近的人。这个相近,往往并不是指性格、气质的相近,不是说你性格外向,对方也一样,你们就是相近的了,而是说两个人的看法、观点、价值观相近。
三、能力管理,让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
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我们实际的能力水平存在偏差,有时候这种偏差可能会非常大。第一种偏差:选错了参照物。第二种偏差:错误看待平台溢价,把平台带给他的溢价看作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第三种偏差,他人对你的评价所带来的困惑。作品呈现:让客户认可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前,赵本山做过一则广告,广告里有一句台词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在现代社会,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实体作品和虚拟作品。要证明你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能力用作品展示出来。
经验,就是经历过,且清楚地知道如何达成目标的能力。经验,就是经历过,且清楚地知道如何达成目标的能力。在游戏里,经验通常被设定为一个清晰可见的可增长的数值,也就是经验值(EXP)。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把经验诉诸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可量化的数值,这成了我们很多人在证明自身能力过程中很大的阻碍。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出三种解决办法:
(一)讲述成就故事。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成就故事,是无法评估和展示你的能力的。讲述成就故事的核心,在于描述细节。1.拆细。提问:a.背景——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b.目标——你为自己制订了什么目标?该目标的完成期限是?c.行为——为了完成目标,你具体做了什么?d.结果——最终的结果是什么?e.能力——你觉得这件事展示了你的什么能力?2.比较。三个维度的比较:a.与他人比较。假如换另一个同事来做这件事,会有哪些不一样?你觉得会在哪些方面比他做得好?如果你的老板看到你的做法,他会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b.相似事件间的比较。你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与在其他与之相似的事件上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在这件事上你运用了哪些特别的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你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而在那些事上却没有?c.不同阶段的比较。如果将这件事交给半年前的你来处理,会有什么不同?3.应用。你只需要找到那个扣动扳机的瞬间。提问:(1)你觉得,在这件事上你所使用的能力还能被用在什么事情上?(2)这类事件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它们一般会在什么背景下发生?(3)用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多做类似的事,取得更多的成功。当你完成这三个步骤,你的成就故事就算挖掘得足够透彻了,相信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二)请别人“描述”你。让他人描述,而不是评价我们,结果将大不相同。因为描述会塑造情境,在情境中,会看到真实。他人在描述的过程中必将谈及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而这些客观存在的事件和细节会帮助你更加客观地评判自己。
(三)问自己一个问题。所谓的伯乐之问是什么了吧?没错!就是刚才的那“神之一问”:“假如你的上司说过段时间要提拔你,但是在这之前你得招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培养他,使他的工作能力达到你现在的程度。你觉得,你会招个什么样的人?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之所以称它为“伯乐之问”,是因为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就赋予了自己一个伯乐的角色,这时,我们会试着用一个伯乐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这是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它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新木桶原理,用系统优化你的能力。解读1:短板。决定团队效益的也应该是团队里‘最短的那块板’。解读2:长板。木桶的摆放方式也会影响它的储水状态。当木桶水平放置时,决定其容积大小的是短板,这一点丝毫不假,但是如果将木桶倾斜,决定其容积大小的就是长板了。解读3:桶底。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是由桶底的情况(漏不漏水)和长短板的组合情况综合决定的。解读4:倾斜。同一只水桶在不同的倾斜角度下所能盛放的水量是不同的。木桶,代表你自己;长板,代表你的优势能力;而水,则代表组织对某项能力的要求。在不洒出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木桶向长板的方向倾斜,意味着你要在职场中找到你的主场。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个你的优势能力刚好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组织。解读5:系统。领导力和情商都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它们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系统。单是领导力就包含换位感知、人际沟通、说服谈判、引导激励、公开表达、自我觉察、目标管理等多种能力。如果你想把领导力作为自己的长板,那么你需要同时具备上边提到的这些能力,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
再次回到木桶原理,我认为要想让木桶的储水量达到最大,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有一个坚固的桶底——你的一些基础能力必须达标。其次,要有尽可能多的长板——你要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力。再次,要将长板和短板搭配组合,并用桶箍箍住,使之成为一个木桶——你需要具备一个能力集合(系统),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最后,要找到合适的倾斜角度,在不洒出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木桶向长板的方向倾斜——在职场中你需要找到能够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的“主场”。
四、支持系统,资源和能力迭代升级,加速变现。
在职场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或现或隐、或明或暗的资源组成了我们职业转型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是我们进行职业转型的基石。当我们准备转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资源做一个盘点,看看自己转型的基石是否足够牢固。我们可以把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类。显性资源,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存在感较强,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的资源。这类资源能给你带来显而易见的益处。隐性资源则是指存在感相对较弱,人们不易察觉的资源。显性资源主要有三类:财产资源,人脉资源,时间资源。隐性资源有:健康资源和家庭关系资源。
当我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会认识更多的人,积累更多的人脉,这又是新一轮的个人能力向人脉资源的转换。再然后,我们的人脉资源又会带给我们新的可能——也许是职业的转型,也许是新的投资机会——从而使我们的能力系统有了新的升级。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就是在这一轮又一轮“资源—能力”转换中迭代而成的。
当我们面临职业转型时,我们首先应该用一个表格对我们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评分。在这个表格里,以10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如果你给出的评分在6分以上(包括6分),则代表高资源或者高能力。根据不同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矩阵,我将它命名为:“资源—能力”矩阵。
四个资源交换的基本法则:1.开始工作的前几五年,金钱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2. 30岁时,人脉资源很重要。3. 35岁时,时间资源和健康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凸显。4.成家后,家庭关系资源很重要。
五、多维选择,如何决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我认为,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1.胜任力。胜任力是指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满足这份工作的要求的程度。要想评估自己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需要做两件事:首先,了解这项工作的工作要求。其次,看看自己的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2.意愿度。意愿度主要指的是你对这份工作的投入程度,这种投入是一种享受工作的过程的状态。3.商业价值。一项工作的商业价值的高低,通过从事该项工作的人群中高收入者的数量来体现。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为什么用这种讲故事的方法能够帮助这个来访者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呢?原因有二:1.做比较的方式更加合理。2.讲故事的方式,更能营造体验感。真实的体验更能推动我们做决定,讲故事正是通过营造体验感推动我们做出决定的。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的末尾写道: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语里——“等待”和“希望”。在什么情况下,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呢?1.在没有充分考虑负面因素的时候,不做选择。“机会”与“陷阱”常常只有一线之隔。2.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不做选择,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时,给自己三天的思考时间。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之所以选择某个选项,是因为我们想要这个选项背后的价值。我们做其他的选择时,也可以借用这种点菜的方法。第一步,选主菜。如果选择了主菜A,就应该重视主菜A的价值,使它们得到充分发挥。既然选择了有风景的路,就不要把心思都放在跟同行的人闲聊上。第二步,选副菜,副菜是主菜的辅助,我们虽然没有选择选项B作为主菜,但是可以把选项B当作副菜,通过一些行动,将选项B背后的一部分价值补偿回来。
六、行动改变,运用模型实现从容转变。
改变是一个多阶段的递进过程,它的发生遵循“改变—递进”模型。改变分为四个步骤:认知改变、信念改变、行为改变和结果改变。导致“认知改变”的往往是两个因素:1.主动认知;2.偶发事件。让“认知改变”和“信念改变”发生的方法:首先,去看到更多的人和事,主动增长见闻、吸收观点、扩大视野。然后,打破旧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形成新的信念。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分别把蜜蜂和苍蝇放进两只瓶底对着太阳的玻璃瓶,看它们能否跑出瓶子。结果发现,蜜蜂一次又一次专注、顽强地撞击瓶底,直至撞死,而苍蝇则在瓶子里四处乱撞,最后反倒跑了出来。专注的蜜蜂死在瓶底,“三心二意”的苍蝇却逃出生天,难道我们要做跟苍蝇一样三心二意的人吗?当然不是!我们是人,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又做苍蝇又做蜜蜂,我们的行为模式应该遵照“发散-聚焦”模型。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其实就是指“聚焦”,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而相对的,另一只眼睛则用于“发散”,察看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扩张—跳跃”模型: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的?扩张舒适区”显然比“跳出舒适区”更能给人安全感,因为它不需要你离开舒适区,而只需要将舒适区的边界适度扩大。也就是说,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转型到新的领域,从事新的工作,你不必马上辞职,你可以先做一些功课,通过阅读该领域的相关书籍、进入该领域从业者的社群等了解这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然后通过参加学术沙龙、付费培训等提升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扩展相关的人脉。在下面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直接“跳跃”,而不是先逐步“扩张”。1.“扩张”模式遭遇客观条件阻碍。2.已然“跳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
结语:如何让家人支持我的职业选择?1.谈情,而不是说理。2.用文字代替语言。3.独立生活。如何做成“斜杠青年”?许多人之所以没做成“斜杠青年”,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清晰的定位。要怎么做才能建立清晰的定位呢?1.找准角色定位。2.用单一的形象定位。3.在职业发展初期,尽量不要“斜杠”。如果你还处在职业发展初期,我建议你暂时放下做一名“斜杠青年”的想法,先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人都是先学会走,才能够跑。要想做成“斜杠青年”,也得先做好“单一青年”,等自己在一个领域发展成熟之后,再开始“斜杠”。先“一专”,再“多能”,这才是成为“斜杠青年”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