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就是:
“我没钱、没背景,在工作岗位上永远是干最累最脏的活儿,提干加薪与我无关,想争取却没有机会,人生也就如此了——躺平。”
大概这就是社会上众多佛系玩家的心声了,既然我没有机会,那还努力什么?
别人喝酒吃肉,我连口汤都没得喝,这辈子就这样吧!
在很多媒体上说着很多阶级固化、你已经没有起跑线了等等一时甚嚣尘上。
我深知在当今的中国,想要实现阶层跨越非常有难度。但我也坚信,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拼,去奋斗,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秉承什么鬼的“阶层固化”,那就会在冥冥之中,让这句话成为现实。
什么是阶层?
所谓的阶层,只要我们在社会上进行任何活动,按照特定的标准,就可以归入到特定的阶层之中。
相信大家都有学过高中地理,岩石圈根据岩石的形成时间,会分成各个层级;大气圈根据空气的质量大小,也会分成各个层级。
而我们常常提及的阶层,依据的标准非常多样,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文化资本等等,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阶层数量,也会各不相同。
按照现在主流的观点,社会学家把阶层划分为上层阶层、中产阶层和底层阶层,各个阶层拥有不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
经济资本,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上层阶层拥有大量的财富资源,比如说房产、公司期权、名画古董等等,这些财富资源可以是继承得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白手起家的。
大量的财富资源可以保证上层阶层,即使自己不用到场,也能有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而且这些财富资源的收益率,可以说是相当可观,毕竟有100万和有1000万,年收益率肯定是有差距的。
而广大的中产阶层和底层阶层,手头上握有的经济资本,肯定不能和上层阶层相提并论,他们需要不断上班和加班,即自己需要亲自到场,才能获得相对应的收入。
权力资本,也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的能力。上层阶层因为掌握了生产资料,他们当然可以对别人施加压力和影响(想想你们公司的老板就知道了),而中产阶层和底层阶层,因为不具备生产资料,只能依附于他人,影响他人的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经常被人忽略的,其实是文化资本,所谓的文化资本,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教育条件越好,时间和财富越是充足,个体就越有机会掌握正确且高效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他们的大脑中,就越有可能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有更大的可能做到独立思考。
一般而言,经济资本越多,相对应的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也就越多,而且随着经济资本的积累,会出现我们常常提及的“马太效应”,也就是你越有钱,你就会有更多的钱,即使你不用上班,你赚钱的速度,也比那些辛辛苦苦的人,赚的多。
但我们都知道,经济资本的积累,除了正确的努力之外,还得有运气的眷顾,不是每个人都能成那风口上的猪。
权力资本就更加不用说了,这个资本认的是血缘和姻亲,除非了能找到一个好的岳父,否则机会真的非常渺茫。
到这里,我们算是“没钱和没背景”给理清楚了。
没钱,意味着没有经济资本,需要靠日夜上班来获得工资,以此获得生存;没背景,意味着没有权力资本,生活和工作没有自主权,需要靠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对别人的影响度为零。
为什么阶层跨越那么困难
那没钱没有背景的人,实现阶层跨越为什么会如此困难?
学术界争论来争论去,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你没钱。
这难道不是废话吗?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三位行为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研究个体之所以会长期处于底层的原因。
他们认为,长期缺乏金钱资源,会让人形成稀缺心态,导致与稀缺资源有关的问题自动俘获更多注意力, 形成注意力“聚焦”, 同时造成“注意力忽视”。
举个例子,当你好久没有吃饭,肚子咕咕叫的时候,缺乏食物就会让你形成稀缺心态。你满脑子想到的,一定是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给喂饱,至于长远的事情,比如什么自我提升啊,理财呀,你压根就不会去关注。
因为你没钱,你的注意力就聚焦于当下更加紧急的事情,而一些非常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你却会对其不闻不问。
当偏远山区的孩子冒着大雨,翻山越岭去上学的同时,千里之外北京私立学校的学生,正乘坐舒适的校车准时回到了学校。
“山区男孩”在赶路的时候,大部分心思可能在想还有一座山要爬;而北京的学生,谈论最多的,可能是昨天又学到了什么。
同样的,当你正在为下个月的房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同龄人的父母,大手一挥,就帮他置办好了房子。
我发现人会产生错觉,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人都已经是中产阶层,年薪百万都是稀疏平常的。
但实际上,只要你有留意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人,都在为“没钱”所困扰。
要不然,拼多多为什么会这么火?如果个个都年薪百万的话,为什么还要执着地剩那一两块钱?
越是没钱,越不可能想要去改变自己,因为你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省钱省钱省钱。
越是没钱,越不可能想要去改变自己,因为你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想要即刻获得快感。
至于什么阶层跨越,你即使有时间想,也只是想想而已。
如何破局阶层
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现在有不少人在叫嚣阶层固化,这种说法其实是非常不负责的。
阶层固化真正的含义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只会而且只愿意和同一个阶层的人一起玩,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开挂,都无法突破自己所在阶层的藩篱,攻入到更高的阶层城墙中去。
但实际上,我们的周围,还是经常可以听到不少实现阶层跨越的人,他们的例子,或是近,或是远,都在揭示着这样的一个秘密:
阶层还没有固化,我们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去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
那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此时此刻做什么事情,可以让10年后,或者20年后的自己感谢今天的自己?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一定要给自己制造闲余
我们经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俗语,也就是只有当粮食有多余,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去做其他的事情。
正如饿的时候,我们会被食物给吸引;贫穷的时候,我们一心只想着省钱。
所以,一定要给自己制造足够的闲余,闲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的闲余,另外一个是金钱上的闲余。
时间的闲余,首先要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症,不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堆积到最后的一刻才去做。
因为一旦把工作拖到最后,你的注意力,就会被工作给绑架,你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更加更重要的事情。
其次是要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支出,长距离的通勤和漫无目的上网,其实浪费掉你大量的时间,你可以找一个星期统计统计,如果把这些时间给省下来,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成绩。
时间的闲余,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接着是金钱上的闲余,一定一定要节制好自己的欲望,远离各种所谓种草文章的洗脑。
你不可能因为买了LV包包而上升一个阶层,更不可能因为置办了任何大件奢侈品,而成为众星捧月的焦点。
《穷爸爸,富爸爸》提到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富人一直在购买资产,而穷人一直都在负债,富人购买奢侈品,用的都是资产的增值部分,而穷人购买奢侈品,动用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
消费主义鼓吹的,就是要让你买买买,让你误以为自己买了什么奢侈品,就等同什么样的人,这种洗脑方式,一定要加以警惕。
除了必要的开销和社交活动之外,每个月都要按计划省钱,“荷包有钱了,做人才会有底气”,金钱上的闲余,才能让你不慌。
2,保持终身学习和身体健康
努力学习,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大概是你往上升最好,也是最划算的一种方式。
通过学习,虽然不能立刻让你实现阶层跨越,但至少可以让你习得且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资本,当你的文化资本足够强大的时候,同样也可以走向人生的巅峰。
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相信对刘慈欣不会感到陌生,他大学毕业后就到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工作,这要搁到现在,肯定会很多人认为一旦到这样的地方去上班,怎么可能实现阶层跨越呢?
但刘慈欣硬是用《三体》证明了自己,凭借这样强大的文化资本,他也实现了自己的阶层跨越。
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权力资本,这是很多人没有看清楚的,即使清楚了,也不愿意去改变。
你让他们毕业三四年之后,还继续拿起书来读,简直可以说要了他们的命。
另外一个是要保持身体健康,身体可以影响一个人心理。
当你勤于锻炼的时候,你也在自我暗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而当你垂头丧气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默认自己是loser了。
3,把战线拉长一点,再拉长一点
《社会学的邀请》里面有一句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大多数人之所以感到焦虑和痛苦,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阶层的大跨越。
但实际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同一个阶层上进行流动,想要实现阶层的上升,更多的是需要两三代人的共同努力。
是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都有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阶层的上升。
但你目所能及的,都是单个个体的上升而已,其背后家族努力的过程,你却无法看见。
所以,千万不要过于着急,只要你能比自己的父母更努力一点,比你的父母更优秀一点,收入和职业更好一点,其实就已经很棒的了。
只要通过一代人、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共同的努力,阶层跨越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
原创不易,想了解更多,关注公众号:暗夜小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