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力推动义务教育普及以后,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会经历校园生活,会和称之为“老师”的人在一起渡过一段时光。
那么你还记不记得,曾经感受过老师些许的爱?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当中,“爱”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没有爱的学校,不过是一片戈壁沙漠。
爱是师德的核心。
很多的文章在铺陈了一大堆之后,都是这样结尾——“这就是爱”。实际上很难说清楚爱是什么,就算范围缩小点——师生之间的爱是什么,也未必弄的明白。在某个教师节某个城市的报纸上曾经登载过一篇优秀教师的报道,标题大大的写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大众情人”。由这个标题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尽管搞不清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是什么,但是它和爱情有几分接近。
说到爱情,那就有一大堆东西了,我比较推崇的一句话出自法国文艺爱情电影《两小无猜(Love.Me.If.You.Dare)》 :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Good love makes you see the whole world from one person while bad love makes you abandon the whole world for one person.
借助这句话的样式,对于师生之爱,可以这样表达:
好的爱是你通过爱一个人看到了整个世界,坏的爱是你爱上一个人把他(她)当作了这个世界的全部。
这句话,要比其它晦涩的、如雾里看花的话语要好的多。
首先,它说明了“爱”是有好坏之分,这个听起来有点“哲学味”:一件事物必然有它的两面性,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往往是共存于一体,天使的一半是魔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则负面新闻中,某个学生因为老师直接动手剪掉了不合学校仪表规范的头发而自杀,采访中这位老师痛心疾首的说她是非常爱这些学生的,包括被她剪掉头发的那个。如果确实如这位老师所言,那么显然这个爱是带有负面色彩。
其次,这句话给出了一个好的“爱”与坏的“爱”的标准。这个判断依据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关键词:狭隘。显然爱的付出和得到并不是最为重要的,“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纪伯伦)”。
当老师去爱学生的时候,并不要求去你去付出什么,或者说要让学生得到什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通过爱学生而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样的世界,通过爱学生扩展自己的眼界,让爱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此时直接得益的一方恰好是老师本人。而且,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老师去爱学生,而是要倒过来,是老师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此学生才能受益。
因为现行的教学分科体系的缘故,许多老师被分割和限制在某个科目里,这时候一个老师的修养、包容、眼界才是他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时最重要的,只有这些可以给学生展示出整个世界,只有当一个老师具有完整人格的时候,他才有资格去爱学生同样也被学生爱,才有可能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