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小说《花冠病毒》源起于2003年的“非典”,写成于2011年,首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行,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出版发行了这个修订再版本。
毕女士算得上国内有头有脸的作家之一,其书稿历来是出版社以及IP开发者的争抢源,这自不毕赘言。多年在出版界打交道,想必毕女士也是深谙出版之道的,对于版权的保护意识也极强,而且在她的头脑里,一定是有着极强的“IP”观的,她的一本小说,背后有着什么样的IP开发价值,毕女士一定也是了然于胸的,目前体现在市场上,就是《花冠病毒》的纸书和其他版权是分解的,电子书的销售显然对纸书的发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于其他诸如影视版权,是否会在以后产生什么样的经济价值,还须拭目以待。
我看的是纸书,之前我在朋友圈就展示过,我完全是在地铁上捧在手里看完的。一则是上下班来回一路多为站着,看书可以打发站着的疲累与时间的焦虑;二则,纸书是我的所爱,我宁花力气花工夫看一本纸书,也没有充分的耐心去看或者听一本电子书、有声书。墨香是具有一种引人的效力的。
—————— 以下进入正题 —————
毫无疑问,毕淑敏作为国内知名作家,其文笔是没得说的,文笔流畅,对于环境与情节及至人物刻画,运笔到位,描写精彩,穿插其中的知识点也不在少数,毕女士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医学、心理学身份背景,糅合了科学、心理学与小说作品的浪费,写成了一部虚构的现实“文学”。为什么要强调“文学”两个字?在看这本书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曾发过一条朋友圈,赞其写得妙,写得引人入胜,也指出其浪漫情怀充斥文本,完完全全,这是一部十分“文学”的作品。往后再读,小说构思尽显,开端——高潮——结局,三部分的痕迹十分明显,界限分明。鉴于毕女士老练的文学功底,又在这么一个特殊时期来读这部小说,到故事的高潮部分,读来令人有极强的代入感,宛如身临其境,焦虑、担心、恐惧以及如释重负,等等的情绪波动,都随着文字延伸至全身心。
初版什么眉目我没读过,这次的修订本读来深感遗憾的是,不知道是受当下“IP”观的影响,还是“形势”所至,到了结局部分,小说却变得文字冗长、拖沓,笔锋一转,好端端地就扭身到了言情、悬疑与科幻的层面。说直白点,就是——烂尾。唉,就像是当下很多影视剧虎头蛇尾一般,毕女士作为名作家,也没能脱出某个领域(也许应该是所谓“IP”)的“窠臼”。如何就烂尾了呢?我上面说了也许受了某些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说说小说故事本身吧。
这部小说作者安排了两条(或者更多条)感情线,一条明线是女主罗纬芝的爱情线,一条暗线是“医魔”于增风和前妻萧霓雪——也就是后来李元的导师詹婉英和生母——的爱情悲剧,这一条线十分悬疑,比神奇药物“白娘子”还悬疑。故事围绕病毒而展开,各个人物围绕着男主与女主个个浮现。勇敢者与钻营者,英雄与汉奸,小民与官员,在病毒这个鉴定剂下,真实形象地跃然于眼前。
小说中体现的作者的浪漫情怀也分为两说,一说是其对于战胜病毒寄予的深切包容、理解、乐观与期望,一说是女性作家的少女情怀(玛丽苏情结)——就这一点,下面我试着作个展开。
小说塑造了三位男性——一位汉奸、一位官员、一位化学博士(科学家)——他们都对女主展开追求,手段各异——当然结局只有一人胜出,那个人是正面的(要弘扬正能量嘛)。在这里,女主身上有着太多作者本人的影子:从过医,做过心理医生,写作而且有名气,等等。作者笔下的女主,就是一位美貌出众、才华横溢、个性突出的不凡女子,因为上述优点以至孤高清傲的一位大龄女青年,也就是当下网络常说的“剩女”。这位剩女却在病毒期间缴获了三位“奇男”的心,真是会令人羡慕。
也许作者本不想强化女主与男主的形象,她更多的是想体现抗疫的艰难、复杂和其中的英雄吧,她的家国情怀在小说中多有体现,包容、理解,协调与帮助民众对于疫情的情绪波动也意在其中,只是,家国情怀到最后没有敌过玛丽苏情结,以至于小说有个烂尾的结束——我不想说它是一个故事的结局,固执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比较糟糕的小说的结尾。
我在北京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当时也许是身处的环境不同,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这次再赶上新冠病毒的疫情,感受至深,所以读这部小说,也读得入迷。写下这这么多字,我最后要说的是,我还是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小说,它是虚构的,不是报告(纪实)文学,而但凡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都是浪漫的,它有缺点理应摒弃,但它有更多的优点人值得我们学习、体味与借鉴。我认为它仍旧一是剂药,哪怕只是安慰剂,在这疫情之下,点化我们的焦虑与恐惧(这更像是心理药剂),安抚我们的精神。
当然,我得提醒你,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更不可以小说中的化学元素作为药品。
又:豆瓣上《花冠病毒》本版的内容简介写得有有点“很靠市场(形势)”,有点偏离,个人觉得可以理解编辑的“苦心”,如今出版难做,做编辑自然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