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某一期的《朗读者》,有两个人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患不记得什么病不久于人世的女子,由丈夫陪着一起上节目。前半段没认真看,大概就是女子患绝症,只能坐轮椅,健全的丈夫陪着她游中国,重点是这个女子还怀了孕。我坐下认真看时,这个女子在主持人的鼓励下念自己留给孩子的遗书。之前,女子和丈夫其实一直表现得乐观、满足,两个人看彼此的目光都是充满怜惜和爱意。念遗书时,女子开始流泪,不时抽泣,没念几句便泣不成声,在主持人的劝说下停下了。前面面对主持人访谈时,提到自己的病情可以乐观开朗地笑,后面面对至亲之人倾诉衷肠的时候是忍不住的遗憾、悲伤和亏欠。那一幕,真善美在她身上呈现得是那么具体。最后,女子给丈夫朗读了一段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三毛和荷西的故事确实跟她和丈夫的故事很像,可能正因此她读的时候非常有代入感,读至动情处又抽泣了一段。念完的时候她抬头应该是看着她丈夫吧,脸上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大得几乎可以看到后槽牙。节目中她有好几次都是这样的“大”笑(不是大笑,是嘴巴咧很大,但不张嘴、不出声的笑,可以看到她整个牙龈),白里透红的脸蛋上一脸的美好,那一刻她像天使。
还有一个人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得癌症二十三年,从晴天霹雳的打击到重新振作,积极治疗和生活,并帮助了两万名左右同病相怜的病人,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给予爱也得到爱,她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新的意义。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是一个体会过生命易逝的人对生命的礼赞。她的声音不疾不徐,不高亢不低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流淌、洋溢开来,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静静的美、纯纯的爱。
我在想,如果这两位从未遭遇那些不幸,她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她们的心灵还会这么纯净,情感还会这么真挚吗?她们还会遇到并珍惜她们爱的人吗?我不知道。也许不会。那女子如果健康,她也许会像我们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每天挤公交上班,关心一下该买哪个牌子的化妆品,又或者当了家庭主妇,想着孩子奶粉快吃完,该找人代购了。如果那老妇一直健康,她也许会每天跟一群大妈在某个广场研究舞蹈动作,又或者,每天看着表,等小孙子放学。不是说这些不好,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都挺好。她们的特殊遭遇在给她们巨大打击的同时,也让她们更懂得去珍爱身边的人,使她们得到某种意义上更珍贵的东西:真情。
她们的故事给我们平凡人的教益就是,在我们的社会激进地追求成功,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甚至攀比之风日益盛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忘了,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爱护、珍惜,比如说情感,比如说感受美的心。
我在想,我们平常人的生活理想,事业的成功,房子、车子、票子于节目中的她们而言,都没有太大意义。在生命已经如此孱弱的时候,物质上的成功远远不如孤寂、虚弱的心有人温暖、陪伴来得可贵。积极上进追求成功很好,只是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值得你去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