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人人都喜欢晒幸福、晒朋友圈的年代。去哪里旅游了,必拍照第一时间发到朋友圈;吃了什么好吃的高档餐厅,上菜后先不吃,先拍张菜的照片和高比格餐厅环境的照片,先上传朋友圈,然后边吃饭边看谁点赞了、谁留言了。
文艺范浓一点的人,会在写作圈子里写文章:一个月看35本书,是如何做到的?一年看200本书,我是如何做到的?充斥在简书的头条上、流传在各个微信群和公号里。还会有专业的书评人,写一些完美的书评,不知道自己最后有没有去践行。
我自己试过,也写过类似的感受,你会越看书越浮躁,很难有耐心看详细看完一本书,而是草草的翻完的,不信你试试?反正各种状态,我不喜欢,分享出来也挺装逼的。
2,后来我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换一个考核指标,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我读了多少本好书?我读了多少本好书?我读了多少本好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向自己发问,会得到答案的。
好书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有想写感想的冲动、有打算再读一遍做读书笔记的想法、我会把它留下来以后还会再读的、愿意去给别人分享的。
过去我也不加选择的去买了很多书,读完后完全没有上面这种感觉,而且还不舍得扔掉,放在书架上期待着有天会再拿出来看,然而一年之后我也没再拿出来,书架的书越来越多,最后也不知道看那一本好,选择性无助,选择太多了。
后来我痛下决心,不好的书看完后扔掉,今天读书的成本多低啊,书籍越来越多。相信我,你不会错过什么的,大不了下次再下单,亚马逊、京东多方面啊,也就多付出二三十块钱而已。这会给你减负,让你的大脑吸收的都是精华。
3,于是,我学会了从源头上控制,如何选好书?
到这个阶段,你就会从源头上控制,选好书。多读教科书吧,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比如经济学,可以买一本同等学力的考试大纲的书,就会有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等,然后看一遍建立经济学的知识架构。
你再详细看时,你会找到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很多经典再版十几次的好书,主题阅读这个时候就用上了,多买几本相关的书,这本有看不懂的盲点,在另外一本上可能就开窍了,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讲主题阅读的,参照《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学会如何做读书笔记,学会用印象笔记做知识管理,很多大牛出了书都是平时注重积累,用印象笔记或者有道云去积累,然后遇到相关问题提取出这个重要知识点,采铜的《精进》这本书就是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用印象笔记积累,获得大量好评,出版了。
第一,这本书再版过十几次,很多经典的教材都再版了十几次以上,比如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等。
第二,有参考文献的书籍。这类非虚构的书籍,如果有参考文献的,说明作者写的很用心,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很多励志的畅销书,基本都是故事类的,读的时候挺激动的,过后还需要再买新的去刺激。
第三,非虚构的书籍。我们要学会给别人讲故事,而不要让别人给自己讲故事。小学、初中、高中是适合读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政治的书籍的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态。
进入大学和社会后,我们要努力奋斗,大学学学科知识比如宏观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会计财务管理等,进入社会后读和工作相关的书,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等,偶尔读读文学书籍、小说消遣和放松。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对于少被忽悠很有好处,比如房价是涨是跌?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到40、50岁可能就要多读国学,比如老子、孔子、孟子等的国学书籍,历史书籍、文学书籍、健康类的书籍,珍惜亲情、与社会和解、宽容别人、心态良好。
选书还有很多指标,这样你就能过滤掉很多浪费时间的书籍,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自己心智成长更快的事情上。这样你读书,会越来越钻得进去,不浮躁。
碎片的时间,看看公号、刷一刷微信,你就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