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敲下了这个题目,我不喜欢这故事。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看到它的首日票房2.88亿,可以说是火得一塌糊涂——虽然后来被爆出这是刷票的结果。从前我从未认认真真的去写一篇影评,索性就拿这个试试手吧。
一、时间线
我不喜欢这故事,不是因为影片里的台词“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而是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男女在过年回家的火车上相识,从那之后的十年,二人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历经恋爱、分手、错过、重逢的故事。这十年,从2008年到2018年,很清晰的两条时间线——一条讲述的是十年间二人从相识到分别之后的点点滴滴,彩色调;另一条则是二人分别三年后的重逢,时过境迁,再无“我们”,黑白色调。有趣的是,影片中两条时间线与剧情的遥相呼应,最后完美融合,影片结束。
二、片名
十年前,林见清和方小晓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相识。十年后,林见清和方小晓在飞机上重逢。这命运似乎是一个轮回,到头来我不欠你的,你也不欠我的。“后来的我们”就是没有“我们”,起初看到这个片名,很刘若英,一点也不意外。
我们都知道,刘若英有首歌叫《后来》,那是我们的青春,这是个承载着多少人的故事。后来,我们这群人长大了,顺理成章,自然就有了《后来的我们》。刘若英的荧幕首秀,用《后来的我们》的片名似乎并不令观众意外,一看就是奔着“后来”IP去的。这便是导演很高明的地方,她知道《后来》使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她知道我们的情怀在这里。后来的我们,从十五六岁长成了二十五六岁,学会了如何去爱,从前的懵懂青涩也变成了温柔勇敢。
三、剧情
两个北漂,一张相同目的地的火车票,就这么相识了。林见清,大学刚毕业,就蜗居在一个杂乱无比暗无天日的隔断房里,为着自己的游戏梦想,在北京某商城经营着一家电脑卖场,工作繁重,生意惨淡,朋友也接连离他而去。他渴望能够在北京出人头地、安家落户,却因付不起房租被迫多次搬家。方小晓,没什么文化,父亲早逝,母亲又不怎么联系,过年回家的理由就是陪陪父亲罢了。一个从小就失去父亲的女孩儿,极度缺乏安全感,她表面上的坚强勇敢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无助。她渴望安稳,却总是漂泊无定,渴望爱情,却总是遍体鳞伤。就这样两个人偶遇在返乡火车上,相同的目的地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在陌生的都市里,生活的艰辛让两颗寂寞的心历尽磨难一吻定情,一段为期十年的虐恋就此开始。
我之所以称之为“虐恋”,是因为这段感情既有恋爱时的温馨与甜蜜,又有分手后的离别与痛苦,更有多年后再次相遇时的纠结与不舍,兜兜转转的最终也没能在一起。我不喜欢这故事,直白了就是剧情是硬伤。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甚至能按着套路猜出下一个镜头的故事,毫无波澜。而且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整片冗长无比,至少在这点上,《后来的我们》是不及格的。另外,两位主人公的北漂故事似乎也没有那么感人,爱情故事也细碎散漫让人感到拖沓厌烦——这时刻提醒着我,这只是一场矫情的恋爱电影。
四、台词
片中最深入人心的台词非“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莫属了,这一句台词的设计是很成功的,听到这样的话观众们会心一笑,以为生动。当然,我不是去看这样的台词的,文章开头我就说过,我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写影评去的,我更关注台词背后的含义。
“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影片的主题在这里,一个故事之所以变成了故事,是因为故事里的不幸,所以《后来的我们》是不幸的。
不用看完整部影片,就能感受到片方想制造金句的渴望。强调一下,我这里用了“制造”这个词,没错,这又是一个我不喜欢这故事的原因。影片改编自刘若英散文集《我的不完美》中的第一篇小说《过年,回家》,看得出来影片处处都透着浓重的刘若英个人风格,知性、感性、勇敢又不失温柔。不知道是不是改编不到位的原因,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大量对白都让人“尬”得要死,这些台词写在小说里(我没读过原著,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我似乎并不意外,读者也会很受用。
“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悲哀的是,我没有权利悲哀。”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
这样的台词,从嘴里说出来,似乎就变得没那么浪漫了,一看就是精心设计的“经典”台词,片方想制造的金句,浓浓的书面感。这些台词虽然让我印象深刻,但是谁要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么面对面地聊天,我想我会打死他。反之很多朴实无华的台词却更加让人深思。
“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不再有色彩了。”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插叙的手法,很意外的,影片将“现在”处理成黑白色调,而将“过去”用彩色来呈现。这句台词的出现,让所有不明所以的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时间线与剧情的互动,让人眼前一亮。
五、主角的选用
看过很多周冬雨的电影了,每一个她都像她自己,一个“玩世不恭”的女孩子,她的眼泪是真的,她的歇斯底里也是真的。导演选她做女主,的确是正确的选择。片中的她,做过很多工作,做过商场售货员、发过传单、卖过电脑、卖过房子……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冬雨一路走来,从《山楂树之恋》到《七月与安生》《喜欢你》,她演过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演什么像什么,她能将角色的社会感和生活感这二者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在选角上,导演确实给了周冬雨一份大礼。
我对井柏然不甚了解,这里就不再做分析了。
六、导演
不得不说的是,《后来的我们》是导演刘若英的处女作,抛开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影片本身还是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时间线和时间点的设置、部分台词的设计和插入等。
另外,电影的主题被标榜为“青春爱情片”,但是在我看来,比起“爱情”,或许影片中所讲述的“亲情”更让人动容。就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整部影片最大的泪点就是最后田壮壮(饰林父)和周冬雨的那封信。
在整部电影里,导演似乎在刻意避开《后来》这首歌,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是看了片名中的“后来”才来看的电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期待着《后来》音乐响起来,但是没有。当然,在这部“很刘若英”的电影里,任何时候响起这音乐,观众都不会意外,但是没有。所以,《后来的我们》只是打着“后来”IP的幌子而已,它不仅骗了票房,还骗了我们的情怀。
作为新晋导演,刘若英显然是赢家。作为导演处女作,我们就不能抱有太大希望了。如果要我给新晋导演刘若英的这部处女作打分,勉强给个5.5分吧,优劣掺半。
七、总结
电影《晚秋》里说,两个人之间的所有巧合,都不过是其中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可是对于这部电影,我想说,两个人之间所有的巧合,都是导演觉得剧情需要,比如在方小晓离开之后,林见清与方小晓擦肩而过的那个地铁车厢,正是方小晓当初离开时乘坐的那个地铁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