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让我们认识了解以及宣导我们爱护身体的非常好的一篇文章,让我忍不住想要分享:
大家好,我是三三,一名瑜伽康复师。
偶然一次看《铿锵三人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在节目里说,一个人同时具备高学历、低情商,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情商和智商,本来就是两个东西。
李教授说她接触过不少情商几乎为零的人,这些人几乎不知道同情心为何物,也完全理解不了类似同理心、善良……这样的概念。
李教授认为这是一种生理缺陷。在她看来,情商缺陷,跟智商缺陷,病理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智商有缺陷的人,容易被别人辨识而已。
有人聪明,就有人愚钝;有人情感丰富细腻,就有人情感淡漠苍白……
听上去是这个理。毕竟,我们周围,不乏动辄就感动得流泪的闺蜜,也不乏刁钻刻薄、心如钢铁的“婆婆”~~
情商,一度被认为并不存在,一度又被认为和智商同属一个东西。现在,情商确实存在,并且是和智商彼此独立的存在,甚至地位更突出,基本已是定论了(在小范围内大概还有争议)。
很多概念看上去普通,其实仔细掰扯掰扯的话,还挺有意思的。
今天我们就来掰扯几个“概念”。
➤觉悟
我们中国有很多词汇,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后一个字,往往比前一个字更重要。比如聪明、智慧、学习、觉悟……第一个字通常说的是手段,基础,或条件,第二个字才是目的。
比如觉悟这个词。
我们经常说“跟着感觉走“,其实“感”和“觉”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主外,调动的是人的情绪;“觉”主内,调动的是人的心智。
因为“觉”需要调动智性的参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处在一个有感无觉的状态。
生活中,我们对很多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知无觉”。这不是因为我们麻木,而是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把绝大多数它认为对我们无用、无趣的信息屏蔽了起来。此时的我们彷佛处于待机状态,只须感应,而无须觉知。
的确,太多的东西我们已经见怪不怪,能够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实在不多,而能够刺激我们的心智、促使我们觉悟的东西,就更少了。
然而“觉”却是一个好东西。对于“觉”,我们理应保持一种刻意。
当某个东西——可能是一个现象,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任何东西——让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产生了专注、警醒,甚至恍惚,这时,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觉”重视起来。这是大脑在提醒我们:有需要你认真对待的东西出现了。
“觉”的出现,往往时间极短,稍瞬即逝。鉴于它是如此的稀少,当它出现时,请一定不要错过。紧紧抓住它。
那么,抓住以后,怎么办?
仅仅有“觉”,还不够。它只负责开启我们心智的窗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探究它背后的力量,搞明白让我们心动的缘由,或力量,究竟是什么。
这个探索究竟、明白缘由的过程,就是“悟”。
觉悟,先有觉,而后又悟。
在现象层面,万事万物能给我们的最多提示(恩赐),就是“觉”了,不可能再多。更多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冥想,去践行……
至于能悟多少,并不重要。悟即修行,悟即求真。而求真的路,自有善、美相陪。觉悟过程的本身,即是愉悦,即是结果。
➤健康
再聊聊健康这个词。
健康,健是有力,稳定,所谓强健有力;康是通达,通透,所谓康庄大道。
具体到我们的身体,就是:健,负责我们身体的“力”;康,负责我们身体的“气”。
我们古代的祖先特别智慧,他们很早就知道,健康,是“力”和“气”相辅相成、彼此呼应的结果。
但健和康还是有所轻重的,毕竟康才是生命的根本。一个人有气无力可以,有力无气可不行。
再罗列几个关于“健”、“康”的反义词:弱、痿、废、蔫、堵、阻、绝、断……
生活中,水、电断了,下水道堵了,粮油供应不上了,交通堵塞了……都会给我们造成困扰。身体也是一样,为我们提供动力的“健”,为我们提供生气的“康”,我们都要重视起来。
有些人容易把力量和健康划等号,以为只要是锻炼就会对健康有利,就会对身体好,这个认识,是有误区的。
因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方可近道。
哪怕是泡杯茶、炖红烧肉这种事,要做好它,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而人的身体是一个异常繁复的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在不了解身体的情况下,对身体施加任何的“运动”,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因此建议任何人,在对身体“做什么”之前,最好是对身体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确切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有什么不能做。
那么,不是很了解身体,又特别想对身体做点什么,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答案依然是:控制住自己,什么都不要做。尤其是涉及力量较多的运动,更要小心。要知道,即便是呼吸、走路、骑自行车……这类常见“运动”,很多人的模式,都或多或少是存在问题(隐患)的。
至少,不做不错呀。像夜跑、冬泳……这类的“运动”,就属于一做就错的事情。
➤健康值
再来说说健康值。
假想有一座100米的桥梁,桥的一头是A,另一头是B。我们把桥梁每隔10米分成一段,一共分为十段,从A这头开始,一直到B,大概就是A-1-2-3-4-5-6-7-8-9-10-B。
我们粗略分配下,假设A是健康,1-2-3是亚健康,4-5-6属中度病症,7-8-9属于严重,10命悬一线,B死亡。
从这个分配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人的健康,从健康A,到亚健康1-2-3,再到中度不适4-5-6,再到重度不适7-8-9,最后到生死关头10,直至死亡B,中间其实是有一个很长很缓慢的过程的。
跟任何东西的成长一样,病情也需要发育,也需要成长,它也需要时间,需要环境,还需要人给它提供营养。如果发现得早,及早干预,疾病就会夭折;干预得迟缓,疾病也可以被抑制;如果不干预,病情就会持续发展、升级、变异……
问题在于,处于亚健康的1-2-3,大多人几乎感觉不到,即便有所感觉,也认为问题不大,如此也就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等到了中度症状的4-5-6,患者已能感觉到身体的各种不适,但总体还能应付,还能行动,这个阶段的患者,有人会求医问药,有人会得过且过。等再到了7-8-9,病情规模已经很大,此时病人会持续受到疾病的攻击,已经很难进行正常生活……
一般到了7-8-9这个阶段,患者住院、手术……已是不得已的选择。
通常我们所说的疑难杂症,就大多出现在4-5-6这个阶段。当然,病根在1-2-3就种下了。
所谓疑难,就是病人身体各种不舒服,但是到医院问诊、拍片,又什么都看不出来,因为还没发展到器质性病变。
这个时候,病人和医生,都很无奈……
医生:我什么都看不到,怎么给你确诊呢?
病人:你没看到,我已难受成这样;等你看到,我得难受成啥样?
所以说,疑难病症的治疗,医生个人的经验、见识,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明天接下来分享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