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以预知吗?先生说:殷代沿袭了夏代的礼,所废除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了殷代的礼,所废除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代的,即使一百世以后都是可以预知的。
世:有两种解说。一说三十年为一世,十世为三百年。一说,王朝改名易姓为一世。根据下文回答,应从后说。
也:同邪,表示疑问。
因:沿袭,继承的意思。
损益:减少增加的意思。
[愚悟]
本章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是否可知?夫子用前代的事来回答,认为朝代虽然有更替,但贯穿其中的礼却不会改变,推而论之,不仅十世之后可知,百世之后犹可知。
这里的礼字,个人认为非特指礼仪,当如钱穆先生所言,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夏、商、周各有其礼,但礼之大体,商不能改于夏,周不能改于商,这是礼之本。因为一个朝代的文化制度都是围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追求和平幸福生活产生的,只有合乎时宜的文化制度,才能得以长存,否则都将是过眼烟云。三代礼虽大体相同,文为制度,却有不同,前代太过则损之,不足则益之,损益之,是为了合时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会随之而变,这是不变之变,是礼之时。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意思是夏代崇尚忠直,但产生了粗野和简陋的流弊,所以商用崇敬来纠正,但又产生了迷信的流弊,所以周又用文教礼乐来纠正,可是又产生了虚伪的流弊,而解决的办法又是尚忠,所以礼之本没有变,改变的只是它的流弊而已。
如今,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于政体都不同以往了,许多人认为现在已经完全和前代划清界线,毫无瓜葛了。其实,只要人们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目标没有改变,礼之本便不会改变,只是较之以往,损益的程度更深、更广而已。
人心是向善的,仁义礼智信是世间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永存不变的,此乃礼之大体。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先生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合乎道义的事,却没有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鬼: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是鬼神的意思,祭非其鬼,乃通指淫祀,即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包括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一说认为是已过世的祖先的意思。此处取前说。
祭:吉祭,与凶祭的奠不同,一般是为了祈福。
谄:求媚的意思。
义:指符合道义的事。
[愚悟]
谄者,有非分之求,不以正道得之,不可长久也。勇者,心中有道义,且能为者也。本章所举两事,貌似不相类,或许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陋习,所以夫子直言之,以警门人弟子谨慎而为。其实,纵观古今,此二事一直存在,所以我们同样应该小心谨慎,努力而为,去谄,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