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好友列表里,总是妥善保存了一些“大佬”的联系方式,在看到“大佬们”发朋友圈时,也会不自觉地在底下评论、夸赞。
我们为什么对这些“大佬们”青睐有加呢?
原因很简单,在“大佬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价值,我们希望有一天需要帮助时,可以找到“大佬”。
但是,扪心自问一下,在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大佬们”帮助过你吗?
可以说概率很小。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小强是毕业不久的高校大学生,初入社会,没什么人脉,于是主动结交“大佬”,每次遇到“大佬”,都会想方设法去要联系方式。
短短一两年,他的列表里就多了很多位“大佬”。
与此同时,他把一些混得不如他的初中、高中同学全部删除了。
在一次大学同学会上,谈及到各自的前程,大家都表示混得差不多,没有拉开什么差距。
但是听到同学们的发言后,小强不乐意了。
他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
一个人的发展,光靠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人脉,否则只凭自己单枪匹马,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说完后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说:
我都后悔没早点结识各界的精英,导致现在的创业计划有所推迟,要不然早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他还说:
你们也一样,别傻乎乎地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赶紧积攒人脉,人脉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次饭局上,其中好几个同学,在上学期间,成绩都好于小强,后来参加工作,这些同学的业务能力依然胜过小强,混得一点儿不比小强差。
但是听到小强的发言后,这些比小强厉害的人也纷纷沉默了。
在这次饭局之后,小强和同学之间的裂缝产生了,小强发朋友圈后,同学们变得冷漠了。
然而小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把人脉看得比同学还重的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他依旧秉持着“人脉第一,友谊第二”的做事风格。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让小强改变了看法。
有一天,小强因为工作上的事顶撞了老板,老板很生气,看小强业务能力不是很出众,又很不愿意和公司的普通员工搞社交,综合考虑之下,老板开除了小强。
失业后小强慌了,急忙去找列表里的“大佬”,他给“大佬们”一一发送消息,请求帮助,希望“大佬们”帮他重新找一份工作。
但结果可想而知,根本没人理他。
过了好多天,他还是没找到工作,没有收入的他显得有点艰难了,他发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窘况,称自己的房租快到期了,伙食费也不够了,现在的状况很不好。
其实小强只是想发泄而已,并不是博同情、求帮助,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
有余力帮助别人的“大佬”才有可能帮他,没有余力帮助别人的普通朋友,不可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这也是他之所以把混得不如他的初高中同学删除的原因。
但万万没想到,真的有普通朋友愿意帮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列表里经常联系的发小。
此人能力不赖,但学习成绩却很一般,辍学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冲劲,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现在正是他扩展业务,缺人手的时候,正愁没个靠谱、放心的帮手时,看到了小强发的朋友圈。
他热情地邀请小强过去为他助力,解决了小强的燃眉之急。
自此之后,小强再也不相信那些“大佬们”会帮助一个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交换的人。
是啊!社交的起点是等价交换,你没有可提供给别人的价值,别人也不会为你提供价值。
没有回报,只有单方面的付出,这样的交往,谁都不可能上心。
这就是“大佬们”对小强不上心的根本原因。
只有等小强真正有了可利用的价值,“大佬们”才可能敞开胸怀,和小强交朋友,否则的话,小强连进入他们圈子的入场券都没有。
人和人的社交就是这样的,和与自己层次差不多的人交往才叫“有用社交”,和比自己层次高的人交往,只能说你在单方面巴结,和比自己层次低的人交往,你不可能上心,也不可能做“只出不进”的买卖。
所谓社交,一定要满足双方的利益,才能维持下去。
对于小强的发小来说,他也毫无理由去帮助小强,只不过小强对他的发展有利,才愿意把名额留给小强,不过互惠互利而已。
在找别人聊天解闷的时候也要注意,别人愿意来,不是因为愿意听你倾诉,只是他也觉得无聊,顺便解闷而已。
约别人去外面玩,如果对方同意了,不是他给你面子,而是这个地方他也想去,要是换一个他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才懒得理你。
任何社交都是以等价交换为前提的,否则就不算“有效社交”,即便通过“人情”强行构筑起一段友谊,也会因为其中一方无法提供相匹配的价值,而变成一段无疾而终的“无效社交”。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和口香糖
实用类文章第62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