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遭受冷空气+阴雨天夹攻,取暖全靠抖。哪怕是里三层外三层,穿了三年的羽绒服都拿出来了,手脚还是一阵冰凉。
南方的冬天,迎面吹来的风从来都是咬人的,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一样的冷,甚至室内比室外更冷。
又正遇上有事要回老家一趟。一路颠簸回到熟悉的小山村,大概是因为丘陵地势,海拔相对城里高,寒气更是逼人。
正当坐立难安,浑身颤抖之时,邻居老大爷过来串门。
老大爷本身很干瘦,穿着又单薄,却看着比年轻人更扛冷。
我忍着颤抖问大爷:“爷,您穿这么少不冷吗?”
大爷一脸镇定说:“冷是挺冷。要扎‘火缸’了。”大爷说完从大衣内取出一个形状如炉子的玩意儿。
这玩意儿,我有七八年没见过了。在我的家乡,不具备供暖条件的冬天,这可是老人家的过冬“法宝”,乡里人称之为“火缸”
到了冬天,人们就会将烧饭时使用的柴火所留下的木炭装进这个“火缸”里头,再稍微盖一层灰,便可用上大半个晌午。
以前小时候,虽到处蹦蹦跳跳,似乎并不觉得那么寒冷,但偶尔也会贪好玩,夺过奶奶手中的“法宝”,暖上一阵已是乐得屁颠。
但老人家往往是不太让小孩使用的,一来是担心小孩皮肤嫩,容易烫伤;二来是认为一冷一热,更容易致使长冻疮。还有则是怕小孩子使用惯了会养成依赖。
见着这取暖神器,儿时的回忆浮现于眼前。那时候调皮捣蛋,会悄悄找一根细幼的红薯偷偷埋进奶奶的“法宝”里,等被发现时,已是“火缸”里头冒烟,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焦味。
奶奶用她随时携带的,长长的铁钥匙往里头一挖,一根还未熟透的红薯已面目全非。而我也逃不过奶奶的一顿训斥。
还曾试过往奶奶的“火缸”里埋过肉片。当一股焦味在屋里挥散时,家里人不停紧张搜索,生怕是哪个角落烧着了什么东西。
发现是“火缸”在冒烟时,他们大概便知道又是我捣的蛋。
大爷的“火缸”看着有些年头了。他说用了记不得多少年那么久了。
其实现如今,可以取暖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暖手袋、小太阳、家用暖气。这些东西很多人都买得起,也不少小年轻在使用。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却仍旧放不下伴随他们几载寒冬的“火缸”,去哪儿拎到哪儿,对他们而言甚为方便。
曾听大爷说过他们那个年代,缺衣少食,寒冬来临之时,“火缸”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它温暖了无数人的生活。
如今使用“火缸”的人越来越少,一如这个小山村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少。
老人家说:“生活条件好嘞,你们不需要再用‘火缸’取暖咯。”
是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火缸”渐渐成了儿时的记忆。 偶尔一见,内心难免泛起一阵感慨,原来,有些东西是真的不朽的,它承载了一代人的情怀,不可替代。
真愿我的家乡,那个丘陵绵绵环绕的小山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