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未来

(原发表于2010年3月21日)本文是在2009年底为某杂志所写、关于数字出版市场的一篇文章;经过重新整理,但语义不变。几年之后的现在看来,内容倒是还没有过时;不知道这是出版业界的幸还是不幸。

所谓“阅读的未来”,与其说是我们对于未来阅读形式的蠡测,不如说是在几个元素之间的交织与激荡之下,让我们在可见的未来之中,必须被迫尝试哪些新的图文载体。这些元素包括人的阅读偏好与习惯、图文载体和相关技术的演进、以及市场在前两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些条件的冲击之下,我们近年来可以明显察觉,传统纸本出版虽然仍通过「以书养书」、或是财务杠杆的方式不断推出产品,勉强维持着市场上的多样性、也保住了出版商的门面,但这些出版品的发展动能显然是不足的,许多书籍上架时间只有数周、在店头寿命结束之前也卖得不多。

由于纸本出版需要的时间、资源、成本都相当高,所以往后有些类型也许会完全消失,或是只能通过其他载体阅读。

如果单看纸本出版这回事,最简短的形容词就是“衰退”两个字。

在讨论新旧产品或技术更迭时,企业管理上有“取代”(replace)和“竞争并存”(displace)的说法;前者的意思是,新产品完全取代旧产品,旧产品则在短时间内从市场上消失,像是电脑、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多半如此。

后者则是新产品将旧产品“挤”到另外一个市场区块、或是新产品自成一格,或许彼此略微侵蚀,但不会互相取代,也就是俗话说的“把饼做大”。

例如几年前休旅车的流行,虽然侵蚀了一部分轿车或货车的市场,但却创造出新的风潮,让整体市场的销售数量得以增加。

现在讨论新世代的出版形式和市场变化,纸本也好、网站也好、电子书也好、手机阅读也好,在开发新的产品类别时,都必须观察可能造成的是“replace”还是“displace”效应,以决定新产品该如何设计、如何投入市场、如何竞争、如何获利。如果混淆了这两者的效应,就可能使预测和讨论都事倍功半。

笔者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电子书和纸本书在短期之内是“displace”的关系,也就是各自能保有一定的市场,不会互相完全取代;如果有适当的营销设计,甚至还有共存共荣的机会。

但问题是,在我交出这样的观察结论之前,纸本出版已经被网站之类的媒体、以及媒体所养大的这一代人们给“replace”了。也就是说,如果纸本阅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杀手并不是电子书,而是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萌芽的线上阅读、交易、以及发表形式。

电子书的出现,只是让这些形式转换成可以随身携带、而且更贴近纸本书造型与功能的具体条件,让原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改变、仍然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出版者忽然惊醒。

这样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出版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三个改变可以做:一条路是调适,三件事情则是改变产品、改变经营方式、或是改变读者。

阅读偏好与习惯

也许这一节题目中的“偏好”应该叫做“偏执”。笔者个人至今仍极度偏爱纸本书籍,但这并不表示对电子书没兴趣、或是小看它的潜力。

相反的,笔者从十年前就开始观察与评论电子书的形式与技术、也创办过以PDF格式发行的电子杂志,深知电子出版品的优势与缺陷所在;然而坐拥书城、灯下眉批、座上独享、辗转枕侧,也都是我这一代读者跟纸本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

看着电子媒体和出版来势汹汹、纸本出版的种类和销售都日渐下滑,多少有兔死狐悲之讥。

对于电子出版,我的提问是:“我可以接受你,但你要如何改变我?”

所谓阅读的形式,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仪式”,必须用全部的感官去接收“书”上所承载的讯息;书籍的质感、形状、厚度、甚至来自材质和岁月的气味,也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

要割舍掉这些体验,就必须用新的产品特性,为旧有读者塑造与以往迥异的阅读价值观。

撇开容易检索、容易储存、物质成本低廉的优点不谈,目前的电子出版等于将内容从完整的感官体验中抽离,只强调内容的“重新呈现”与便利性;对于有如美食家的阅读者而言,这不啻是满汉全席和营养药丸之间的天壤之别。

在电子出版从现在跨进未来、从生涩演进到纯熟的过程中,满足目前还是阅读主力的爱书人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当然,对于任何发展中的媒体技术而言,使用者是有世代差异的。我们的父执辈可能终其一生没有使用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而目前三十岁以上的世代,在资讯潮流的挤压下,却不得不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和资讯科技提升工作产能。

而三十岁以下的世代,可能有许多人每天只在网络上活动、认为纸本书的死亡只是明天或是后天的迟早问题。

确实如此,所以出版者几乎不可能在短短十数年之内,就把每个人都训练成阅读品味一样、价值观一样、技术熟练度也一样的读者。

即使三十年之后随着人寿凋零,读者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于今日,纸本书已经回归古时,成为图书馆和少数人楼阁中的典藏品,阅读的形式也不见得是我们今天所想像的样子。

技术可以预测,但人永远是难以捉摸的。

也许我此生不会再买另外一套百科全书,因为网络上的资讯、再加上自己培养的整理和过滤能力,已经足敷查询所需,但我很难忍受读书破万卷,但却家中徒四壁的空虚。

movie-918655_1280.jpg

载体和技术的演进

每次提到纸本和电子出版之间的差异,我想到的就是舞台剧和电影之间的不同。

虽然观众都是坐在台下欣赏,但舞台剧是伸手可及、却又无法变换视角的实体;而电影则抽离了剧场的演出本质,以剪接、分镜、时间变换、反覆播放等现场演出无法企及的特性,成为另外一门独具地位的艺术。

从文章一开始到现在,我们提到的“载体”可以说是承载讯息、让人们通过眼睛阅读并接收的媒介;如果更广义的说,则是承载图文、影像、动画、声音等讯息,让人们通过多数感官体验讯息内容的媒介。

毫无疑问的,几乎每一项今天的电子载体都在模仿传统物质,但模仿得最像的并不一定成功。完全忠实呈现舞台剧效果的电影不见得好看,反而会失去电影技术所能表现的特色。

早期有太多网站试图模仿书架、书桌、书本、书签,或是其他真实事物的效果,但模仿得越像就越老气、越凸显出虚拟世界难以企及的极限。

由于技术的限制,所有新载体都必须先以“抽离必要元素的方式”来呈现,然后再继续发展。

与早期的灯号和打孔卡片相较,电脑屏幕上能显示粗糙的黑底绿字,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有一天电子油墨和电子纸能和传统纸张一样纤薄清晰、而且价格低廉,也会是了不得的成就。

然而仔细想想,这也只不过是在另外一种载体上,呈现了纸张和印刷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达到的境界;新的载体只是在传统技术的停顿等待之下,勉强赶上通往下个世代的起跑线。

就像电影之于舞台剧一样,能在银幕上勉力播完整场演出,不烧坏放映机灯泡、不扯断胶片、不再靠说书人在旁讲解剧情,只不过是第八艺术崭露头角的开端;之后除了形式类似、性质相近之外,就必须完全走上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表现特性,而不是耗费更多精神研究如何更神似舞台剧、也不是将舞台剧挤下悬崖。

如果能彼此保持独立、但互相撷取所长,则更能成为艺术继续进步的养分。

基于这样的想法,大致上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到过的,为什么纸本出版最大的劲敌并不是目前的电子书,而是网页媒体。

除了十五年来已经教育了一整个世代的读者之外,网页也早已走出对纸本邯郸学步的阶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操作介面、设计规范、审美观点、动态展现、商业模式、甚至读者社群交互的架构等等,这些是所有特性都束缚在“色、香、味”实体经验上的纸本书所无法企及的。

换言之,如果网页媒体仍然执着于模仿实体,而非善用硬件、网络、线上交易等进步而另谋出路,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实质上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电子书软硬件技术和格式,无非都还只是网页相关技术之下的一小段分支,而且才刚刚要分家另立字号而已。

因此我们希望的是,往后纸本出版、电子出版、以及网页媒体的经营者能够了解,一开始时提到的“replace”和“displace”如何不同、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差异。

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往后仍然都能继续存在;网页媒体在未来数十年中仍将站稳脚步,电子出版也以其中一个支流的角色,为读者带来阅读和沟通的便利。

至于纸本出版,也许就像舞台剧一样;电影让滥竽充数、或是体质衰弱的剧团难以存活,但一场精彩舞台演出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动,却是电影永远无法取代的。

市场扮演的角色

出版和许多其他产业一样,市场机能同时扮演着两个互相矛盾的角色:一个是推进者、资助者、流通者,并且时时反映着内容制作者、载体生产者、以及阅读消费者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主力多半由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组成,因此往往与现有的成熟商品有所纠葛,甚至因为庞杂组织的迟钝、成员的既得利益与视野宽窄、以及资金运用的优先顺序,因而成为新技术、新观念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再将阅读的目标扩大一些,从书籍再延伸到杂志、甚至电视、网络、手持电子装置等等,那么市场端的面向就会更多,像是广告商、电信商、内容转换工作的承包商等等,其中的金钱拆分、以及竞合关系也就更为复杂。

举例来说,如果要让读者掏钱买出版品,无论是实体或电子,都必须有展示、储存、递送或下载、付费与拆帐的机制;如果是由广告商赞助,则会牵涉到广告价格、露出版面与频率、广告内容与商品销售之间的联系。

假如是经由电信商下载至手机之类的载体、或是连同电信费用收款,可能还要加上电信商的服务费用。

这些除了牵涉各方的利润之外,更可能影响出版品的设计、时效、出版频率、成本等等;如果再复杂一些,还会和版权扯上关系。

例如目前大多数出版商在请作者写书、或是购买外文书翻译权的时候,多半没有考虑到电子版本;所以要不是恪于版权无法进一步让出版品多样化、就是迟迟无法进展,空有读者需求和出版技术,只能手握版权坐困愁城。

另一方面,随著作为文化媒体之一的网站兴起,传统出版者原本就受到相当程度的挤压;在电子出版品因为上述种种缘故,发展十余年来一直难以突破的期间,网站早已渗透每一个上网阅读的角落,成为电子出版的前锋。

某些类型的出版品,在这十年之间可能早已被网站逼到擂台角落,只能靠年龄层较高的、不上网的、或是会上网但不擅于搜寻的读者支持,继续在出版世界的边缘苟延残喘。

这些“濒临绝种”的出版品类型包括大堆头百科全书、专业参考书、食谱和技术手册之类的教学工具书,甚至大多数时候只用于查询出典、而非有系统阅读的历史书等等。

包括笔者自己在内的许多读者,虽然有频繁购阅大量书籍的习惯与嗜好,但或许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过这些类型的出版品,而多半运用熟练的查询技巧,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上网找到需要的答案。

换言之,以目前存在网络上的内容与知识,加上日渐进步的搜寻技术、以及熟悉搜寻方式的新一代读者,几乎已经取代相当大部分的工具书市场;那么,因为版权和其他因素,目前还不在网络上的内容呢?现在还没有诞生,未来才会出现的新知识又是如何呢?

台湾知名博客、也身兼出版公司总经理的陈颖青先生,在日前一篇文章中提到:

网络上满满是空荡荡的Web 2.0网站,每个网络创业家一心想着就是等着网友贡献内容。而我们这些能够推动完整内容诞生的传统纸书业者,却因为他们的科技能力不足,正在被缺乏远见的数位内容政策所边缘化。

就一针见血指出了新世代网络媒体的问题。

用户贡献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s,UGC)曾经是所谓Web 2.0时代令网络创业者自豪的特性;创业者只要提供好的题材、好的内容贡献机制、好的社群分享规则,并利用收集到的内容,产生出新的交互方式和汇整资讯,就可以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

从2000年以来,这一直是让Web 2.0支持者深信不渝的显规则、硬道理。

然而矛盾的是,许多写作者宁可将时间和智慧贡献给没有报酬的UGC网站,留下大量缺乏系统整理、内容查证、以及专业编辑校改的作品,也不愿意交付给愿意付出报酬、重视妥善编辑和表达形式的传统出版业,成为挽救纸本书籍的资源。

也就是说,有大量博客文章在网络上累积,但却没有太多人能成为“网络作家”。

当然,这牵涉到文章质量、内容是否迎合销售趋势、形式是否适于纸本出版等等,不能完全怪罪作者;然而反过来看,正是这些近乎“形式主义”的要求,成为传统出版业者的罩门、使得百十年来在出版者手上堆积如山的书籍内容,无法变成容易流通的形式。

对于传统出版者来说,除了“科技能力不足”这个显而易见的理由之外,缺乏愿意信任的出版平台、以及版权与销售观念的停滞,都是难以突破的原因。

至今仍有许多传统出版者相信,将产品转为电子出版会让市场崩溃、或是杀死自家仍有获利的纸本产品。

这样的疑虑不能说不对,究竟仍然没有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电子出版是可以完全回收、一定获利、救亡图存的生意;但如果作为主要版权所有者的出版商愿意尝试,新的出版形式就很难与几世纪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抗衡。

或者再进一步说,为什么文章质量好、符合销售趋势、形式适合纸本才能出书呢?

在纸本出版的繁荣年代,这些问题的理所当然,都是不需要大脑就可以答覆的;然而面对网络媒体、以及下个世代电子出版的竞争,这些问题都已经到了需要再度思考、赋予全新答案的时候。

如果这些想法无法突破、或是无法立志转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攻城掠地、自己的产业哲人其萎了。

结语

在本文之中,笔者没有试图预测出版的未来、也没有在技术发展方面着墨太多,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还有对于过去的回顾,描绘出往后几年之间新旧出版形式的竞争与改变、以及对于这一两代典型读者的影响。

许多纸本书支持者所强调的技术优点,包括内容与载体合一、版权控管的困难较少、交易的平台更为多样等等,都不在本文以“阅读”为主的讨论范围之中;而我也相信,这些都会在未来几年的电子出版品上获得解决,所以就不特别提及了。

事实上,这些看似微小的题目,每一个都可以用一整本书(或者应该说漫长的线上讨论)来涵盖,不是几段文字就可以下定论的事情。

无论阅读版块如何消长,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阅读人口持续增加、资讯交流的渠道变得迅速而流畅、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间彼此截长补短,让当前世代的读者获得更多有用的讯息。

无论技术和形式如何变迁,最好的结果仍是建构出读者、平台、以及市场三方面都能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各蒙其利的永续生态。

在回归本质之后,阅读究竟仍是一种通过文字与其他感官,汲取信息为我所用的途径,出版仍是一种满足自我、传递知识的事业;无论对于经营者、发表者、读者而言,这些都是一种无可取代的乐趣、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驱策。

即使在未来的冲击之下,相信这一点依然不会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09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7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29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70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2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35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37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3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1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49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1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0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06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04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阅读的未来》的原作名是The Case for Books: Past,Present, and Future,...
    千里Elisi阅读 747评论 1 1
  • 一嘉之言:纸媒危机中的“碎片化”思考 新闻这一行,最后都是拼天赋的 主编没有“死”,即将变成产品经理 媒体新趋势:...
    沙加之伦阅读 601评论 2 8
  • 下面是几年前自己的一篇旧文,突然想起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对未来的电子阅读器的种种期望。这几天我一直...
    雪茉莉阅读 528评论 4 3
  • 你认为11点睡觉算晚么?我认为其实很多时候身体会感到疲倦,但躺下却有点睡不着。这让我很难定义11点是否算晚。
    世事参透都入酒阅读 143评论 0 0
  • 我在想,这个世界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好像真的没有。花草树木会长大,太阳会东升西落,人也都是在变化,不管别人还是自己,...
    Bramasole_c02a阅读 2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