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我们十三四岁,正是懵懂的年纪。是无知无畏的,是青涩的,是盛夏的果实。
少年不知愁滋味,要愁也是为了那一点儿情窦初开的小情绪而愁。
那时候大家离开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新的环境,新的同窗,很容易对一个人有好感,被吸引。
不过那时候胆小,单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只是对某人有好感,喜欢一个人却都是藏着掖着的,拐弯抹角的。
在女生的长头发上系点儿茅草,贴个小纸条,在板凳上抹点儿墨水,在进教室门时放个扫帚等刻意捣乱,直让女生满教室追着打的。这是调皮捣蛋,又缺乏自信,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男生大张旗鼓做的。
那时候没有暖男这个词,却一直有这样的男生。帮喜欢的女生去打饭,打开水。给女生带些小零食,劳动时帮忙干活之类的。被关心,照顾,对于心仪的女生总是受用的。
胆子再大点的就会写张小字条,让人传给对方。约着晚自习后在学校旁边的小河边散步聊聊天。也有借着回家邀请同学陪着一起走路回家的。
我也喜欢过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却没有勇气表白,没写过纸条,也没约会过。偷偷的暗恋了两年,然后我转学了,开始收心专心的学习,把初一初二玩耍拉下来的课程全部补回来了。后来再想起来的时候感觉仍是很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一种很奇怪的留级风。每年都有好多学生留级。本该上初三的却呼的一下留到初一。我们班一下子留了七八个学长学姐。他们明显的比我们要成熟懂事。
我常常仰视着这些学长们,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多标新立异的想法让我很是好奇。最新的流行歌曲也是由他们来传唱的。
那时候有个学长,帅气的人写着潇洒的一手钢笔字。特别喜欢在笔记本上抄一些席慕蓉的小诗,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用漂亮的小楷抄在小本上,旁边还配上一些小插图。尤其是会唱粤语的歌,让我好生敬佩。记得他教我们大家唱的第一首粤语歌《一生何求》,现在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晚上停电和集体在操场上看电影。
如果停电,晚上就不用上晚自习了,整个校园都活跃了起来,走到哪儿都是人,连空气都是快乐的。
操场上有三五个男生借着月光在打篮球;教室里有人点了蜡烛在看小说,也有围着一起八卦的,也有一起学唱新歌的;小河边有女生在洗手绢,窃窃私语的,也有人在河里玩水洗脚的;宿舍里有人用纸盒折成锥形卖瓜子,花生,玉米花的;稻田边有男生在干草堆上练习表演鲤鱼打挺的,,,,,,
而我最喜欢在停电的夜晚,偷偷的跑到小食堂的窗户边,先使劲儿吸吸鼻子闻闻里面传来的香味,伸出手心带着微微潮湿的毛毛钱,买一个我最喜欢的碗儿糕,然后藏在身后,走到学校那棵大树下,慢慢的品尝着这人间美味。
学校平均一个月会请人在操场上支起大大的幕布放一次老掉牙的老电影。可是那却是全校的学生们最期盼的重大节日。
这一天,大家快速的吃完晚餐,就跑到教室里拿着自己的板凳跑到操场上占个好位置。其实电影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电影开场前的傍晚,趁着天色还很明亮的时候,可以和你玩的好同学扎一堆,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全校的靓男美女们。大家从高高的教室外的石坎上走下来,像是明星走红毯一样,那是怎样的一种盛世繁华啊!
匆匆那年,青涩的我们,简单的我们,短暂的同窗转眼各奔东西。挥手惜别,再聚之时,已是十几二十年后进入中年的我们。大家心里记忆中还是读书那时的稚嫩模样。眼前的中年人似乎很陌生。直到说到那个当初的校园,某个老师,某个同学时,才恍如隔世般。
初中同学之间的感情因为那是单纯,又多了同乡的情结发酵,使得同学情比高中大学的更纯,更真,更坚固。
特别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只是那个美好的年代再也回不去了。
那个装满青春年华的学校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想缅怀一下都无处可寻了。
我们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情的被摧毁的支离破碎。我拼命的想去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更多,更多,更多,却也只能拼凑出这可怜的一点点了。
幸好,文字远远比我们的记忆靠谱,这可怜的一点点记忆唯此能长存,等我老了,还有地方可以追寻我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