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和我大吐苦水,上海市场太难做了,几百万砸下去,一点响声都没有。
做餐饮的朋友,做服装的朋友,做社交的朋友......
我说:“是这样的”。
不仅国内的企业朋友是这样,想进入中国的外企也是这样。
2017年,我在硅谷工作的时候,美国一家做了30年的中高端孕妇服饰公司,老板是俄罗斯裔美国人,通过Amazon将品牌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唯独没有进入中国。2016年中国的二胎政策出台,他意识到不能错失这个机遇,于是让我帮他做中国市场。湾区另外一家做杯具的台湾人老板,也想进入大陆市场,但也是苦于无门,向我咨询。
中国环境太不熟悉,人情文化、商业规则不同,其中“信任”危机,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壁垒,不敢贸然进入,但又不想错失机会。
那么,进入中国,应该在哪个城市落地,开始拓展业务呢?
Uber进入中国:第一站是上海。
Airbnb进入中国:第一站是上海。
But,如果你不是有大量市场预算的跨国知名大企业,那么第一站千万别选上海。
上海,魔都,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闪亮的标签,的确适合作为中国总部的location,但是,却不适合开始业务拓展的首站城市。
01. 品牌集聚地、信息发达、公关活动密集
来,让我们先看看几组数据:
2017年,上海国际零售商,集聚度达54.4%,全球排名第3位,仅次于伦敦和迪拜;
2017年,上海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超过90%;
2017年,上海口岸的服装、化妆品、汽车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70%、53%和37%,中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集散地;
2018年,11家全球首店旗舰店落户上海,国际品牌首店,约占全国50%;
2018年,路易威登、蒂芙尼、迪奥、蔻驰、宝诗龙、优衣库等一批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先后在沪首发全球新品;
2018年,上海举行全国首发活动的国际国内品牌1265个,居全国首位,如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汽车展、维秘大秀;
2018年,在上海开业的首店,目前已经达到589家,其中251家为国内首店;
乍一听,这不是好事吗?别的品牌都来了,我能不来么!
当然能!如果你不是国际知名大品牌,有充足推广预算,那么就不要来凑热闹了:
a. 品牌云集,非知名品牌曝光度反而更难,很容易被淹没;
b. 定位要非常清晰,否则同行业、同品类竞争太大,很难standout;
02. 营销成本巨大,一般企业玩不起
营销活动成本虚高
场地租赁:市中心,普通一场200人交友活动,场地费1万+/半天
冠名一个万人活动:200万+
你可能会想:200元的获客成本,不算高嘛!
大家要注意的是:200元仅仅是让别人听一下/看一下/了解一下的成本。品牌繁杂,每天信息量太大,200元是无法让人“记住”的,更别说转换成为客户。
这就是为什么几百万砸下去,就像看了场郭晶晶跳水一样。
CBD商圈太多,人流分散
久居上海的朋友,说起上海的CBD,那真的是太多了。南京西路、淮海中路、陆家嘴、人民广场、徐家汇、南京东路、静安寺、虹桥....至少10多个,每个区都会有几个。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投放无法聚焦。只能集中有限火力,攻打有限区域。
所以,即便做了CBD户外广告、分众传媒、地铁广告等等硬广,影响的人群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很难引起关注。
03. 国际金融中心+海归聚集地=人太“精”
北上广深,优秀的人才都很多啊,有什么特别的。
猎聘《2018年海外留学生归国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北上广深的海归人才,总占比达到46%以上。其中,超过36%的海归人才,聚集在上海和北京。上海超越北京,成为2019年最为吸引留学生的城市。
一句话:上海海归最多!
国际金融中心==聪明人多;
海归聚集地==见多识广;
这使得,一个新入驻品牌很难使得大家围观“wow”,传播成本愈发高!
04. 资源置换几乎不可能
没预算,但是我们有资源呀!
资源置换,这条路在上海几乎行不通。
“对不起,我们还是比较现实的。”
以上海的五角场为例,有名的几个电影院,平时日流量在几千人次,但是只能花1万RMB在大厅摆1个易拉宝,或者包一个影厅,你可以傲娇地说:我们平台有200万+,我们资源置换,互相引流吧。“我们还是比较现实的,就是广告合作的方式--钱”。
综上,中小型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一定要保持高度理性,减少试错成本。根据自身实力和品牌优势,制定合适的落地策略,方能走得长远。
上海,全世界的梦想承载地。
爱它,更要看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