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咱们国家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明史专家叫吴晗,曾经写过一部让他倒霉要死的历史剧。吴晗先生在明史领域最为杰出的作品还应该是《朱元璋》那本传记,至今无出其右者!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里面对元末一位反元起义领袖有过这样不堪的评价,他说此人“是以人缘好、相貌好被推作皇帝的,庸庸碌碌,没才干,也没见识。”既然当过皇帝,竟然还没本事,有的就是相貌和人缘,这不是政治家,而是面首的选拔标准嘛!
清朝官方修的《明史》对这个草莽皇帝的评价也不高,说他“然无远志,所得不能守”。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傅维麟在他的私家著述《明书》中更是直接骂上了,说此人“以布贩起,胸乏致治之术,力歉控敌之策,不数十里,辄称大号,盖斗筲易盈者矣。”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真的就如史家说的那么不堪吗?
此人名叫徐寿辉!
徐寿辉的原籍是湖南,后来家族流落到湖北罗田。按照正史上的说法,徐寿辉长得确实也算英俊,而且魁梧奇伟。青年徐寿辉的主业是布贩,往来于罗田、蕲州之间饱经疾苦,颇有阅历。
元朝制度,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身为两湖之人,徐寿辉是社会最底层的南人。元末的社会,处于风暴前夜,社会危机与王朝危机暗流涌动,各种社会力量都在蠢蠢欲动。江南社会一直有反抗异族统治的传统,在底层社会,这种反抗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江南民众选择的弥勒教,宗教许诺给人民一个一个光明、幸福的理想社会。
元顺帝至正四年,弥勒教的南方首领彭莹玉和他的徒弟周子旺,于江西袁州发动教徒起义失败后,在袁州不能立脚,就逃避到淮西一带活动。彭莹玉在江南潜伏了十四年,弥勒教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布贩徐寿辉也入教了。
明末清初的复杂人物钱谦益在《国初群雄纪略》中记载了徐寿辉的一些史迹:
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原盗起,寿辉于山中获口铁十斤。麻城铁工邹普胜居韧,寿辉夜梦有黄龙蟠其铁碪。明日,寿辉携铁过之······会彭和尚妖党作乱,乃与众共推寿辉为主,举兵以红巾为号。
从这组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徐寿辉不是那种面首傀儡,而是实在的领袖!当然,他们打的也是红巾军旗号,和北方的刘福通一样。
徐寿辉首义之地是在湖北蕲水(今浠水),不久,蕲水县城就被拿下,元军蕲水总管李孝先被杀。元廷得知,急忙派坐镇武昌的威顺王宽彻普化率兵前去镇压。宽彻普化率领精锐护卫军“怯薛”和新募元军于九月间到达蕲水后,就同他的两个儿子别帖木儿和答帖木儿率领元军突袭金刚台。不料刚一接触,就被徐寿辉麾下倪文俊部红巾军打败,别帖木儿竟然还被俘虏!
初战大捷,徐寿辉即在这一年十月于蕲水称帝,国号很有意思,叫“天完”,年号治平,首都就是蕲水,一个小县城马上成了帝都了。为什么会起这么有意思的国号呢?“天完”,就是“大元”两个字上面封顶了,两笔就把大元朝灭掉了,简单的要命!
天完政权在湖北一带很有影响力,不少举事的义军都跟着他们混,归附在徐寿辉的旗号下。公元1352年,元朝的至正十二年,天完政权的治平二年,这一年的正月初三日,天完红巾军攻陷了襄阳府和荆门州。
不久,徐寿辉的军队又接连拿下汉阳、阳新、武昌,声势浩大,一时风光无限······
天完红巾军一路攻城略地,在南方很有影响,“西自荆湖,东际淮甸,守臣往往弃城遁”,形成了“东南无地不红巾”的局面。
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和元朝政府军对峙交战了好几年,他的基本地盘就在湖北,也还算稳定,手下大将明玉珍还带兵进入巴蜀,开创一片新天地。
在元末割据群雄中,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原本极有可能做出一番气候,但是最后还是败于内部权力斗争。徐寿辉手下大将陈友谅素有野心,天完政权天启元年(1358)十二月,陈友谅发动政变,诛杀徐寿辉部下亲军,将徐寿辉迁到江州软禁起来。陈友谅自称汉王,“立府置官属。诛赏事权,一归友谅,寿辉徒拥虚位而已”。
陈友谅大权独揽,早有弑君野心。1360年5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从朱元璋手中夺取太平,进驻采石矶,似乎应天(南京)指日可下。志得意满的陈友谅觉得徐寿辉这块牌坊已经不需要了,竟然派人杀了徐寿辉,自行称帝,国号大汉。
陈友谅杀了徐寿辉,随之而来的就是天完政权的分崩瓦解,“陈友谅自弑寿辉,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之将,如赵普胜者,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