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有介绍到一个概念——ISOOC(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模型。
ISOOC是社群具备的5要素;
ISOOC可以用来评估社群的质量;
同样的,借助ISOOC模型,我们可以完整构建一个社群。
开始之前,我们再复习和明确一下社群5要素(ISOOC)对应的执行目标:
同好——社群成立的前提:明确社群运营的目的/价值和形式;
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设计成员组成结构/制定管理规则;
输出——决定社群的价值:构建自媒体/活动/产品的生态矩阵,对内对外输出;
运营——决定社群的寿命:选择平台并吸引用户加入;
复制——决定社群的规模:找准时机和周期进行规模裂变;
具体,如何根据ISOOC模型来操作,从0到1构建一个完整的社群呢?
01 同好——找到成立社群的内核
有共同价值观,才能保持长期的连接。
我们建群的目的是什么?
若又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给运营人员带来一定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
价值观一般来自创始人或某以产品的理念。
举例说明:
罗胖的“U盘式生存”
趁早的“女性自己的活法”
还是其他的社群诸如是为了拓展人脉,是为了“持续行动,学习成长”,还是为了销售产品,都有个目的。
这种目的,还需要聚焦,要具体,要有价值回报。
只为了“共同爱好”,就太过于广泛,不具体,也看不到回报。
若加入一个成长群,可以结识专家,可以感受专家的思维,学习专家的方法,就比较有价值。
“趁早”还出售各种衍生商品,健身/服装/效率手册等。
“罗辑思维”有自己的电商平台。
02 结构——建立规矩以成方圆
成员结构,多元化。
没有多元化的社群成员,就很难共同进化出好的社群生态。
社群的运营者,应该努力让社群成为有不同势能的人交换势能的平台,在平台上完成跨界合作,这种合作的能量整合起来,又可以吸引第三方参与合作。
意思就是,社群搭平台,牛人来唱戏,企业来买单,群众来参与,多方共赢。
创建者:人格魅力/在某领域能让人信服;
管理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遵守群规,顾全大局,赏罚分明;
参与者:多元化,高势能5%,中势能15%,普通势能80%;
社群规则不是规定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规定这个群的文化是什么。
一定要用门槛保证质量,也让加入者由于“付出感”而格外珍惜。
关于破冰/自我介绍可以参考模板:
“xx成员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地区的xx,我的微信号是xx,我的职业是xx,正文(加入本群的原因是xx/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是xx),我的梦想是xx,希望能和大家在xx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03 运营——让社群生态变得丰富
选择社群沟通交流的运营平台,也就是运营载体。
运营平台也是为了吸引用户,通过活动/场景/互动连接,实现用户从0到1,从1到N,以提升社群的寿命。
还记得“十点读书会”的运营平台吗,有公众号/微博/十点直播间/十点电台,作家见面会,十点训练营,十点课程,全国分会等。
有“同好”,就有建立社群的基础,在“同好”的基础上,若能有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袖振臂一呼,组建最初的社群就会比较容易。
对企业做社群的难点是,精神领袖很难是企业,必须是人。
所以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产品找到产品的发烧级玩家,让这些玩家成为社群里的精神领袖。”
04 输出——形成社群的对外品牌
若一个社群不是有意识地打造一个或几个品牌活动,让别人一看到这个活动就联想到其背后的社群组织,那,这个社群的生命力也是堪忧的。
05 复制——裂变分化出社群规模
社群建立后,经过运营,随着成员增加,自然就要考虑到关于复制的事情。
扩大时机: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复制;
复制周期:按照怎样的节奏进行复制;
群也有生命周期,一个群的生命周期大约是两年。
两年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产品不断迭代,商业价值也挖掘的差不多了,继续维护,成本超过回报。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尾声时,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能完成销售的产品。
复制方式: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扩大社群规模;
以“秋叶PPT”为例:使用交叉法引入成员。
前期大量铺垫,群成员突破300人,成立1群,这是真爱群。
然后,等社群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后开始启动2群建设:1群的老群员进入2群,于是2群一开始就有一定规模,这样信任入群感觉很好。并且,由于老群员在群里,不刷屏/禁言的文化得以传承。同理,建立3群、4群。
综上,如果从0到1构建一个完整的社群方案,那么,就可以运用ISOOC(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模型具体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