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字是用来听的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文字可以用来写,用来读,用来看,怎么会是用来听呢?试想,一篇全部平铺直叙的文章和一篇文章里带几处象声词,是不是后者更加增强了语言的灵动性?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
所以,这如果你想打动读者,那么在写作中就要避免长篇平铺直叙。
要适当加入类似象声词,例如:叮铃铃,手机响了,铃声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或者,他气愤的把杯子打碎在地上……
个人理解,其实,不止如此,可以多方面的引起读者的情绪,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易引起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
第二、利用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有很多方面,例如:虚荣、贪婪、羞愧、自私、懒惰、窥视……
多数人都很讨厌和贪婪、自私的人做朋友,就我自己而言,虚荣,贪婪,自私的人,我一定会躲得远远的!所以我更不会把写文字-我这么爱好的一件事与这些人性弱点联系到一起,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让人觉得很有启发,充分利用这些弱点,才能更好的抓住读者的心里。
但是切记:要有一个高大上的主题,深刻的结尾。否则,这篇文章就很难逃离低水平低格调,弄不好作者还成了利用人性弱点的"卑鄙小人"。
第三、能够解决读者的困惑,且惜字如金
这一环节是文章的核心,若未能解决读者的困惑,只能让人觉得,文章更多流于形式,更直白的讲,完全成了十足的“标题党”,使读者很难有深刻的收获,更难引起情感共鸣…
行文要言简意赅,拒绝啰嗦,以往我们总是觉得为了支撑一个观点,语言大篇的摆事实,讲道理,用以说服读者,往往事与愿违,不但丢了中心,严重跑题,还使读者累于阅读,浪费时间……
其实,何止是写作,万事万物都讲究凡事有度,而且言多必失呢,以往,我和朋友同事聊天,交流也发现,刚开始有针对性的沟通,后来东拉西扯,有用没用的都拿来讲,结果,大部分毫无用处,还淡化了主要的谈话部分……
所以,要用简短精炼的语言画龙点睛。
第四、心理距离、代入感
类似电影镜头,从远及近,从面到点,给读者营造一种意境,循序渐进的拉近距离,使读者有一种代入感,画面感,从而更好的引起情感共鸣……
真正做到以上几点,类似代入感,画面感,情景中,似乎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学习,总结,推敲,去打磨好语言的影响力,让读者通过文字,更好的了解赞同某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