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中开始接触中医中药,已经近二十个年头了,一直自诩为专业人员,但最近发觉自己的认识有失偏颇。
前段时间因气温不稳定,儿子有些感冒,刚开始买了一堆的药,每次要吃三四样,抗生素+化痰止咳药+肺热口服液,但咳嗽越来越重,第三天已经咳的不能平卧。
明显感觉到病症已经下移,和老公抱着儿子去了好几家医院,排队、抽血化验、拍片子,一直折腾到下午三四点,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面无表情“肺炎,先打一个星期的头孢再看情况。”看着儿科拥挤不堪家长,注射室里爆满的小孩,满走廊里挂着吊针哭喊的孩子,想到今后七天儿子打针的痛苦感受,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这时老公发话了“回去,喝中药!”
老公把儿子吃的所有的中成药、抗生素全停了,到药房抓了七味普通清热止咳的中药,配上梨和冰糖,煎煮半个小时后,每天天分四次给儿子服用,当天的咳嗽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喝了四天后,儿子基本不咳了,精神状态也很好,能玩能疯,直接就送去幼儿园了。
随后老公担心久咳伤肺,又抓二副滋肺阴的中药巩固了一下疗程。前后花了不到70块钱,儿子的病就全好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不用受罪,大人也轻松。
其实一开始我对纯粹用中药治肺炎很有顾虑,担心效果不好耽误了病程,当发现效果显著后,心里感触颇多:
先是后悔以前儿子生病时不该匆匆打针。虽然听说过很多中医治病救人的例子,因没有什么切身感受,总认为中医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汤药太难喝,家人生病时会买几盒药吃吃,或者打打针就算了。这次亲身证实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中医疗效确切,完全可以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以更好维护身体健康。
同时疑问为什么汤药的效果如此明显,优于药厂大生产出的中成药?
首先中成药在辩证施治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不能满足病人的个体差异,难以达到针对性的疗效。
同时中成药的载药量较小,在提取精制的同时可能流失了很多有效成分,也会造成效果不够理想。在对中药治病机理研究不够清楚的情况下,要尽量保留完整的物质基础,所以还是传统中药剂型能够确保疗效。
在药厂工作多年,从没有认真考虑中医、中药会对自己或家人健康发挥多大作用。现在看来,是自己对中医认识不足,对其博大精深没有仔细体会,到该学习的时候了。国粹中医,相信会越走越近。